雖然我國建筑涂料年產量已經超過150萬噸,但在產品結構與檔次上并未跟上市場的消費需求,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傮w而言,縱觀當前的建筑涂料市場,80%以上是有機類產品,20%以下是無機類產品,其中內墻涂料、防水涂料、外墻涂料分別占生產總量的65%、16%和13%,而多用途的功能性涂料僅為6%左右。隨著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迫切,人們越來越關心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多數的城市消費者對內墻涂料的綜合功能頗為關注。他們不僅要求內墻涂料具有良好的涂刷效果及可以重復擦洗的基本特點,還對涂料的外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涂料有或絢爛或溫馨的涂裝效果。隨著網絡的普及,消費者一般都會在購買涂料前做些調查,因此對涂膜等細節(jié)問題也更加關注。例如涂膜所呈現出的光澤、涂膜的細膩的質感。但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還是涂料本身的安全及健康問題。這也就是為何有更多涂料廠商主打環(huán)保牌和低VOC的重要原因了。
消費者渴求高性能的環(huán)保綠色產品,但環(huán)保綠色產品真正所占建筑涂料的比例極小,因此造成了我國建筑涂料目前的高端產品供應不足、低端產品競相惡意降價的局面。面對龐大的市場,眾多生產廠家不愿下大力氣研制開發(fā)高質量產品,而是依然我行我素,在低質量、低檔次的建筑涂料生產經營“怪圈”里打轉轉。以水性建筑涂料為例,至今,這類產品仍以中低檔為主。一些生產廠家不是立足于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品更新換代,而是利用了消費者追求高新技術產品的心理,隨意將自己的產品標為“綠色涂料”或“環(huán)保涂料”。于是,“綠色成了個筐,什么都往里裝”,造成市場上的“綠色”產品名目繁多,魚龍混雜。
一位行業(yè)內專家透露,目前市場上近九成的“綠色涂料”僅僅是產品中減少了某些化工原料及其使用量,相對降低了涂料的毒性。同時,這位專家指出,我國涂料行業(yè)目前只有水性涂料可以頒發(fā)“綠色標志”,但即使獲得“綠色標志”的涂料,也只能說明在環(huán)保性方面做得較好,而涂料的表面光滑度、黏合性等技術指標卻往往不在考慮之列。消費者在選購涂料時,幾種性能都要兼顧,這需要真正高質量的產品。與城市市場相比,廣大農村市場的狀況更為嚴峻,劣質建筑涂料有恃無恐地占據著龐大的市場空間。
這些產品的低劣質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易褪色,特別是黃色、天藍色,涂上墻沒幾天就會變色,令新房變?yōu)椤芭f房”;二是易掉色,涂刷后的墻面干后仍然碰不得,一碰就要沾得滿手臟;三是易起裂,涂料干后會出現裂紋,使墻面如干裂的土地一樣難看。
這些劣質涂料絕大部分來自非法生產的涂料加工廠,一些不法分子在城鄉(xiāng)結合部“三不管地帶”或農村的偏僻地方,租個空院,架口大鍋,就可以生產“涂料”。他們利用農民不辨真假只貪圖便宜的心態(tài),以價格低廉、供應方便的特點吸引農民購買,以此搶占了大部分農村涂料市場。要改變目前低質量涂料產品生產過剩的局面,廣大生產廠家應該在技術上多下功夫。內墻涂料要向健康型方向發(fā)展;外墻涂料要向高抗沾污性、白乳化方向發(fā)展;防水涂料要向水性、彈性、耐酸堿、抗龜裂等方向發(fā)展。同時,還要著手開發(fā)各種功能性涂料,向防火、防霉、殺蟲、殺菌、隔熱、防碳化、抗靜電等多方面發(fā)展。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讓假劣產品無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