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系中諸多基本結構單元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能自發(fā)地進行自組裝,形成各種各樣的納米結構。肽基的自組裝體系可以作為組織修復的骨架,用于生物工程界面和跨膜離子通道的研究,其在藥物、蛋白和基因的傳輸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仿生體系的分子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工作發(fā)表在近期的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2431-2434)上。
前期工作中,該研究組利用“微乳法”和“層層組裝技術”在仿生膜的分子組裝方面取得系列進展(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 , 891;ChemBioChem., 2003, 4, 299; ChemPhysChem, 2003, 4, 1355;J. Phys. Chem. B, 2004, 108, 473)。用分子組裝的方法和概念,在流體表面或生物基質中,進行仿生物膜結構的有序組裝,通過對組裝膜的結構與功能進行調控,使組裝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生物膜的功能。
在以上工作基礎上,研究人員發(fā)現陽離子二肽在中性條件下可以自組裝成納米管,通過改變自組裝體系的濃度,納米管能進一步轉化為囊泡,利用此轉變過程可將寡核苷酸(ss-DNA)通過細胞的吞噬作用攜入細胞內,從而實現外緣物質的胞內輸送。該研究工作為肽基生物材料在藥物傳輸方面的應用提供了實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