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謂的通用機器人,但多數機器人還是針對某種目的,或是為某個領域的專門應用而設計造的,如汽車制造流水線、爆炸物處置,或者是烤羊肉串、打乒乓球。那么,如何使機器人真正為適應具體工作而特別制作呢?方法有一個,讓機器人自己塑造自己。
我們來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創(chuàng)建的“泡沫機器人”Foambot,它能根據當前的需要,相應塑造自己的形態(tài)。Foambot系統(tǒng)包括一臺“母機”,它就像是可移動的小車,還有一系列在電力推動下能做出動作的關節(jié)模塊。母機根據任務編程,配備所需要的關節(jié),放置在平臺上的相應位置,接著往上面噴灑化學品混合物。這些化學品以后會膨脹、硬化,成為堅實的聚氨酯泡沫。
美國研制聚氨酯泡沫機器人Foambot系統(tǒng)
硬化的泡沫將幾個關節(jié)連接起來,并由一個軟件進行協調。該軟件分析母機連接各個關節(jié)的方式,制定出一套動作方案。裹著泡沫的關節(jié)們抖起身子離開平臺,于是你就有了一個得心應手的機器人。整個過程有點像戰(zhàn)神金剛Voltron的誕生,當然它并不是為保衛(wèi)宇宙而生的。
這個想法現在還只是個簡單的概念,但按需制造機器人的設想看來是大有作為。要知道往往有這樣的場合,比如執(zhí)行人道主義任務或未來的太空探索,人們只知道可能需要一個機器人,但不大清楚是怎樣的機器人。
美國海軍正在探討這個想法,他們在操作中一定程度地借助了3D打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