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空7月15日播出節(jié)目訪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為了培養(yǎng)未來的學術(shù)大師,以下為節(jié)目內(nèi)容。
解說:這是2003年9月1日,清華大學開學的第一天,正在上課的這位是清華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顧秉林,上課的題目是走進量子力學。授課范圍雖然只有15個學生,但報名的有很多并且都是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而這種新生研討課已經(jīng)成為清華大學的一種固定模式,
|
記者:您還記得您第一次上課,當時有什么感受?
顧秉林:究竟學生問一些什么問題,會不會達到我當時預想的一些效果,這些事情都心里沒有底;因為實際上現(xiàn)在大家所有的人都比較習慣于所有的東西都是事先都已經(jīng)準備好的。
記者:第一次上課實際也是對自己初衷的一個檢驗,真正身體力行的檢驗,那當時什么感受呢?失望,還是?
顧秉林:我講完第一堂課以后,我感到非常成功的一次嘗試,剛開始進來的時候,學生還有覺得有點緊張,
顧秉林:具體他們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猜到,我是校長又是院士,所以有一種敬畏感,所以我采取的辦法就是盡量拉進他們,就是跟他們談他們所關心的一些問題;我舉的一些例子,就是桫欏斯它為什么叫量子基金會,這個可能大家都得想一想為什么叫量子?
顧秉林:后來就是當時我們講的時候;他提出很多問題,比如說嶗山導師穿墻而過,是不是量子橋也起作用了,大尉穿越長城,
記者:一上來學生就給你提這些問題嗎?
顧秉林:一上來就可以提出這些問題,我們的學生是很聰明的
顧秉林:所以有的時候,就是到大學來,很多人認為教師教給學生很多很多東西,但是一個好的大學,實際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他們相互之間的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往往比教師給他們知識還要多。
記者:這也是您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課堂的目的之一?
顧秉林:起碼是原因之一
記者:我還有一個擔心,比如說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從一個中學進入到一個著名的大學,覺得一切來得那么新鮮,而且充滿了神秘,那如果我這么近距離的跟院士,校長來進行接觸的時候,我們有對話基礎嗎,包括您會不會認為學生跟您沒有對話基礎?
顧秉林: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初生之犢不怕虎;他一進大學一切都感覺到新鮮感,有好奇,非常好奇,當時就跟他接觸;跟這些校長,跟這些大師,跟這些名教授在一起接觸,他因為是自然的事情。而如果是說你不搞這個,他就是三四年根本就沒見過校長的面,沒有見過大師的面,所以見一次以后他覺得誠惶誠恐。因此的話,這就是為什么一定要在新生當中搞這個課。
記者:您也想保持學生一進學校這種畏懼和求知欲?
顧秉林: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記者:那剛才我是替學生的擔心,我替您大師隊伍。初生之犢不怕虎,不怕虎的牛犢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會不會說大師也不知道?
顧秉林:這個回答是肯定的;實際上跟學生討論,對于教師來講看作是一種激勵,往往很多問題是在討論當中引起教師的一些思考,最后有可能成為教師今后研究的一個方面。其實這個例子是很多的。我當時在物理系當系主任的時候,當時我們有一門課叫數(shù)學物理方法,我們當時教課的一個老師叫朱家林教授,他是很長時間跟我是合作者。他教數(shù)學物理方法,當時他給學生教的時候,學習就提出一些問題,學生問題引起了很多思考,后來他覺得跟我在一起討論,他覺得這個方向我們應該去做,就是后來這就是后來我們在合作的時候搞一個級數(shù)解法;最后是2000年我們得國家科學資源二等獎,實際上是當時基于十幾年前我們講課,學生提問題,所以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fā),
解說:椐了解,清華的新生研討課實行兩年來,已經(jīng)有近百位知名院士、教授與新生面對面,新生在親身感受這些知名大師為人為學魅力風范的同時,也讓他們意識到,這些大師也是“普通人”,他們通過努力今后也可能成長為大師。
記者:剛才通過您對自己一堂課的表述,我感受到了這些課的有益之處,包括我在學校上學的時候,我可能有興趣去上,您能不能給我概括總結(jié)一下,到底它有益在哪兒,就是初衷是什么?
顧秉林:初衷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學生。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我們中國的教育制度培養(yǎng)的人,往往基礎訓練非常嚴謹,但是缺乏的就是敢于大膽的提出問題,大膽創(chuàng)新這樣的精神,而這個是我們非常非常需要的;
記者:如果說這個課達到了您預期目的,我想后續(xù)還有問題,因為比如說我是一個學生,我是學物理關系的,我上了您的走近量子力學以后,我對量子力學非常感興趣,我這會想轉(zhuǎn)系了?
顧秉林:很好,其實一個人事業(yè)上的成功,我們一般說有幾個動力,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責任,第三也有一些功利的考慮,所以我們一般來講鼓勵好奇心;提倡責任心;同時要引導功利性,如果是把這幾個動力,把這個很好的一定出成績不可。
記者:現(xiàn)在您把我的興趣激發(fā)出來了?
顧秉林:所以你要轉(zhuǎn),我們是允許轉(zhuǎn)的。我們在清華是新生入學以后;有四次可以重新進行自己選擇專業(yè)的機會,
解說:對顧秉林而言,推行新生研討課,首先是給學生慣有的思維松綁。幫助新生擺脫中學階段的“被灌輸”狀態(tài),最終的目標是加強實踐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他說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不是基礎教育不扎實,而是輕視創(chuàng)新意識的開發(fā),應當挖掘?qū)W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記者:剛才您說您設置新生研討會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一個創(chuàng)造型的人才,如果我把這個看作戰(zhàn)略性思路的話,我只把新生研討會看作戰(zhàn)略當中的第一個棋子,而且這個棋子并不大,是一個小棋子,怎么往后走呢?
顧秉林:我們在去年十月份悟出了一個道理,我們應當深刻的思索反省一下,為什么?因為從意識形態(tài)上看的話,和我們意識形態(tài)相近的向前蘇聯(lián),他已經(jīng)有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了,從國力上講,就是說像國力不如中國的,像阿根廷他都有三項諾貝爾獎;你像同時文化古國的印度;它也有三項的諾貝爾獎;日本也有六項得諾貝爾獎,而到目前為止,就在我們國內(nèi)產(chǎn)生諾貝爾獎項目的還沒有。
記者:這個命題很沉重的?
顧秉林:這個問題是很沉重的。這個命題為什么要提出這一點,這也是我們想來想去要提出,從人才培養(yǎng)上創(chuàng)新,現(xiàn)在比較強調(diào)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創(chuàng)新的主題是人才,你必須得有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以后才能搞自主創(chuàng)新;你看到國外學生的中國人,哪個好學生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非常聰明,基礎非常好。為什么在我們國內(nèi)產(chǎn)生不出諾貝爾獎,這個事情當然有很多很多原因,但是不管怎么樣,我想作為清華,因為確實是為了培養(yǎng)未來的學術(shù)大師,那么必須認認真真的思考這樣問題。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9月1號又要到了,還會站到講臺上嗎?
顧秉林:是,我想是這樣的
- 顧秉林接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