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忙。“我這周有幾件急事要處理,可能要下周末才有時間,”在回復記者預約采訪時間時,她詢問道:“請問這個采訪需要多長時間?”她總是分秒必爭,惜時如金。
她叫付麗娜,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微生物學專業(yè)2008級博士研究生。今年10月23號,經(jīng)過材料評分、網(wǎng)絡(luò)投票和現(xiàn)場才藝展示三個階段的評選,她成功獲得華中科技大學2010—2011年度三好研究生標兵的稱號。10月29日晚上8點半,她從南京回到武漢,還沒來得及休息調(diào)整,便在楓林灣接受了筆者的采訪,敘說自己一路科研和成長的經(jīng)歷。
付麗娜對科研的興趣源于一次標本的制作。2002年9月,帶著對“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迷惑,她進入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開啟了自己的大學之旅。上植物學這門課時,她在老師的指點下,把桂花葉子作為標本進行了化學處理,將葉脈制作成五顏六色的書簽。“書簽很美,我做了二三十張,那時我便對生命研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付麗娜的第一篇論文從選題到發(fā)表歷時兩年多。2007年,她讀研深造,師從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楊光教授。從該年4月起,她便走進了實驗室,用將近兩年的時間翻閱文獻、做實驗,直到2009年初才撰寫出自己的第一篇論文——《納米纖維素殼集糖人工皮膚復合物》,并以第一作者在Materials Science Forum上發(fā)表。在她看來,生命科學是不確定性極強的學科,需要嚴謹?shù)目茖W思維、大量科研實驗和工程實踐的訓練做基礎(chǔ)。她不求多產(chǎn),但注重論文的質(zhì)量水準。2010年6月,她申請的“木醋桿菌及用其制備納米纖維素皮膚組織修復材料的方法”國家發(fā)明專利獲得授權(quán),而她是課題組中唯一的學生發(fā)明人。
但是,付麗娜在做科研中感觸最深刻的并不是收獲時的喜悅,而是失敗中的教訓。2007年,她進行一項專業(yè)的檢測試驗,雖然在實驗前她將所需設(shè)備和材料都準備齊全,但是在過程中,由于一個試劑的缺失,她起早摸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驗就此宣告失敗。她在尋找錯因時發(fā)現(xiàn),一個標有DMSO的試劑裝的是其他無色溶劑,但是由于在實驗前沒有做檢測判斷,最后導致了整個實驗失敗。她說:“科學研究中,細節(jié)決定成敗,漏掉一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就會全盤皆輸,科學的嚴謹就在于此。”
“搞科研做實驗很辛苦”,近5年的碩博研究生生涯,讓付麗娜對此深有體會。從2009年開始,她所在的實驗室與同濟醫(y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周平教授合作做一項實驗。那段時間,每天早上她要坐兩個小時的公交趕往漢口,然后一直做到晚上9點,有時甚至要晚上10點才能回來;而不去漢口的時間,她基本上從早到晚都在實驗室工作。熬夜更是常有的事,有一個星期她經(jīng)常忙碌到凌晨三四點。
“側(cè)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圣經(jīng)上的這句箴言,她堅信不移。研究生5年時間里,她不但專心鉆研學術(shù)研究,而且熱心國際交流工作,傾聽大師的智慧。“有時他們一個微小的行為,都會讓我受益匪淺。”2007年10月,國際知名科學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艾森伯格教授來我校交流,作為接待者之一的付麗娜印象最深刻的是,艾森伯格教授對有些不熟悉的事經(jīng)常拒絕接待者善意的幫助,“你們不要為我做,讓我自己來,要不然我永遠不知道該怎么做”。有些事只有親自操縱才會懂得,在付麗娜看來,做科學實驗尤其如此,對自己不清楚的,只有動手才會有發(fā)現(xiàn)。
難忘師恩。付麗娜在采訪中多次強調(diào)說,是導師楊光教授給了她學業(yè)上的指導和很多機會,是學院老師的關(guān)懷,才有了她的不斷成長。做實驗時,她經(jīng)常借用生命學院張勝民、余龍江等教授的實驗室設(shè)備和試劑,從未遭到拒絕;位置十分緊張的學生辦公室,張教授為她單獨提供了一個位置進行研究。這些恩情,付麗娜都點滴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