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10天跋涉,一趟運載了4300余噸原油的專列于10月22日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抵達了遠東港口城市納霍德卡。
由于距納霍德卡僅半小時車程的科濟米諾灣已基本建成石油出口基地,因此,上述事件無疑有助于俄方拓展亞太地區(qū)的能源市場。而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與俄羅斯之間有望再開辟一條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兩國之間的能源合作未來將以鐵路、管道、油輪“三頭并進”。
中俄能源合作日益拓展
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公關(guān)部主任伊戈爾•杰明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鐵路運送的原油在抵達納霍德卡后,將通過地下管道轉(zhuǎn)運至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終點科濟米諾灣,并以海運方式出口。
在科濟米諾灣的石油出口基地,記者看到,這里已建有7個大型儲油罐,每個容量為5萬噸。此外,原油碼頭也已竣工,今年底將開始接納噸位在8-15萬噸之間的油輪。
杰明表示,由于海運出口的俄羅斯原油主要面向亞太地區(qū)客戶,因此,能源需求旺盛的中方也將是俄方的目標客戶。
目前,俄羅斯主要通過鐵路經(jīng)滿洲里對華運送石油。而兩國業(yè)已啟動的中俄石油管道項目,也為雙方的合作增添了一條運輸方式更為便捷的能源大動脈。
杰明表示,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國支線的修建工作進展順利。其中,俄羅斯阿穆爾州斯科沃羅季諾市至俄中邊境的管道長度為60余公里,截至目前已鋪設(shè)完畢約50公里。據(jù)他介紹,俄中兩國邊境阿穆爾河(黑龍江)穿越工程,以及該管道在中國境內(nèi)的修建工作由中方承擔。其中,俄方設(shè)計了穿越工程方案,并對中方施工人員進行了培訓,以便他們能夠熟練操作先進的管道焊接設(shè)備。他表示,自己對中方按期、合格完工的能力“毫不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