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武漢紡織大學副院長徐衛(wèi)林教授
主持人:徐教授,如你所說,每種纖維的表面性能差異很大,那在紡織生產加工中我們該如何區(qū)別對待六大合成纖維,采用不同的方法實現(xiàn)纖維的表面快速處理,從而實現(xiàn)纖維性能的充分利用?
徐衛(wèi)林:對于六大合成纖維而言,化學結構上親水性基團少,結晶度高,纖維表面致密。在合成纖維后加工的工序中又添加了各種油劑,使得合成纖維的表面反應活性低。對于棉、毛、合成纖維這三大類纖維,其表面性能的共同特點是化學惰性。其產生的原因不同,處理的方式也不同。目前,行業(yè)內采用的常規(guī)做法就是通過表面活性劑幫助整理劑的滲透、鋪開。
但是,這種做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就像我們常見的刷墻,再好的膩子粉刷在玻璃上,不用多久它就會往下掉,再一般的膩子粉刷在毛糙的墻上它粘結的牢度也要比在玻璃上的高一些。同樣道理,上漿好比是在墻上刷膩子粉,如果纖維表面的那層惰性物質存在,必定會導致漿膜在烘干分絞時破壞殆盡,再到織造過程中,被鋼筘和綜眼摩擦后,落漿必定會非常嚴重。這對工廠織布車間的工人身體健康以及織機效率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主持人:作為合成纖維的代表——滌綸,你們是采用什么方法實現(xiàn)表面改性處理的?
徐衛(wèi)林:合成纖維中滌綸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滌綸因其優(yōu)良的力學性能、化學穩(wěn)定性在紡織纖維中的用量越來越多,但其致密的表面結構和缺少親水性功能團使得它很難上漿,我們花了近10年的時間,研究了高壓電暈放電在滌綸及滌棉混紡紗的表面快速處理和漿紗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原理已經獲得中國發(fā)明授權。
纖維的表面改性分為化學改性、物理改性和等離子體改性等。傳統(tǒng)處理的物理、化學改性方式工藝流程長,設備占空間大。相對于化學改性、物理改性來說,電暈設備占地面積小,控制簡單。等離子體分為高溫、低溫和混合等離子體,其中混合等離子體是在常壓或略低的壓力下,使用5~10kv直流或交流高阻抗的電源,使氣體電離產生混合等離子體。電暈產生的帶電粒子不斷加速,不斷提升自身能量,同時通過相互間的碰撞將能量轉化或轉移。此外,在粒子被加速的過程中,電子可與空氣中的某些分子撞擊而形成臭氧和氮氧化物,材料也因此產生游離基。
當這些能量或高能粒子作用于紡織材料時,可以產生加熱、刻蝕、形成自由基、聚合、結晶與交聯(lián)等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作用而對紡織材料進行表面改性。電暈產生的等離子體是一種全部或部分電離的氣體物質,含有原子、分子、離子亞穩(wěn)態(tài)和激發(fā)態(tài),并且電子、負離子、正離子的含量大致相等。因它的組成及特征與普通氣體不同,故又稱為物質的第四態(tài)。因為氣體中的電離成分只要超過千分之一,它們的行為就主要由離子和電子之間的庫侖力支配,中性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退居次要地位,而且電離氣體受電場和磁場的作用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