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樹成,中航工業(yè)航材院復合材料及應用研究室功能復合材料專業(yè)領軍人物,首批入選國家“511人才工程”的學術帶頭人,研究員;曾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榮立一、二等功,為預警機設計定型等作出了突出貢獻。
白樹成1988年開始從事功能復合材料專業(yè),迄今已有20多年!笆昴ヒ粍Α,對于白樹成來說,兩個十年的許多個日夜是這樣度過的:白天,在現(xiàn)場解決技術難題、接待客戶、開會;晚上,鉆研圖紙、思考方案、做設計、寫論證報告;周末和節(jié)假日也都用在了工作上。勤學苦練,孜孜不倦,是他最真實的寫照。在他的概念里,工作時間以內和以外幾乎沒有區(qū)別,為工作而跳動的思維永遠是活躍的。有時候,他也想停下來好好歇一歇,遇到挫折也曾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落過淚,想過退縮,可是想到型號任務進度、國防建設急需,看到復合材料的飛速發(fā)展,看到裝配著親手制造構件的飛機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上,他就感到了肩上重任,又苦中作樂、馬不停蹄忙起來。
1992年至1997年,他負責研制某型飛機干擾彈隔熱艙用復合材料整體隔熱罩,在高溫場及有限空間內解決了技術難題,裝機應用多架。
1995年至2001年,白樹成負責機載雷達天線罩的制造工藝研究任務,突破了多項技術關鍵,開創(chuàng)了大型預警雷達天線罩制造技術新的領域。2000年至今,負責雷達天線罩制造工藝及工程化研究項目,為裝備現(xiàn)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至今負責新型雷達天線罩研制,已通過地面試驗。
2008年至今負責航空發(fā)動機用復合材料部件研制,該件結構復雜,但白樹成通過特殊技術,實現(xiàn)了高精度復合材料整體成型,并通過了規(guī)定考核試驗,引起了發(fā)動機行業(yè)的高度重視,為減輕發(fā)動機重量探索出了新的途徑,使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白樹成負責“神舟”飛船返回艙艙門共型天線研制,采用全新復合材料體系及制造工藝,在電性、重量、隔熱等關鍵技術指標上均比國外相應制件先進,該共型天線已在航材院實現(xiàn)批產并應用于神舟系列飛船上。他還與所在團隊共同努力,研制了多種衛(wèi)星用復合材料天線。
他不僅身先士卒帶頭干,還帶出了一支和諧高效、團結一致、能打硬仗的團隊。他給予團隊每位成員以鍛煉的機會,自己退居幕后擔任技術指導和后盾,這樣出了成績是同志們的,有了責任他來承擔。正是在這個優(yōu)秀的團隊里,組員們有了一技之長和大顯身手的機會,有了為整個團隊分憂解難的技能,也共享了團隊發(fā)展帶來的喜悅。
一路走來,身后足跡閃光,他對艱難卻鮮有提及。他經常接受的任務,有的因難度大、風險高,其他單位推托不干,有的難度不小但經費很少基本沒有效益,這些費力不討好的差事,白樹成做得很坦然:“如果我們也不做,客戶找誰去?這些同樣是國防建設的急需,解決了就是在為國家作貢獻、為國家分憂!薄皣壹毙璧,必須有人嘗試,即使失敗了也可以為后來的人鋪路搭橋!
白樹成不僅自學了三維建模軟件、有限元分析軟件、三維展成二維軟件等,還結合多年實踐經驗,自己編制設計軟件。他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模具設計、復材鋪層設計,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了很多難度極高的課題研究。連模具設計專家看了都感嘆:“無法想象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這些奇思妙想來自于他不倦的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動力,源于他對航空事業(yè)、復材事業(yè)的熱愛,正是這份執(zhí)著和熱愛,成為他十年磨劍的堅強動力。懷著終身報國的信念、懷著不辜負相關單位及合作伙伴的信任的信念、懷著感恩的心,白樹成仍在進取、超越。作為國內少數(shù)既懂設計又有豐富實踐制造經驗的復合材料領域的專家,他將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