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了解,'樺樹場'項目的成本僅為4美元/千立方英尺,這僅相當于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報給中石油價格的1/3強;而當時在紐約、?频忍烊粴庀M市場,天然氣的價格也僅維持在3.5-4.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低廉的銷售價格,導致殼牌不得不尋找新市場,為下一步公司進一步勘探開發(fā)頁巖氣做準備。
然而由于北美大陸西海岸沒有天然氣液化裝置,更沒有可用于LNG出口的專用碼頭,因此殼牌的這種設(shè)想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無法付諸實施。
現(xiàn)在,中石油、日本三菱及韓國天然氣公社愿意與殼牌合作,無疑為殼牌打開了新的市場。
據(jù)了解,日韓一直是國際天然氣市場中的大買家,福島核電事故后,其采購量更是大幅飆升;而中國自2005年起,天然氣消費即呈爆炸式增長,2011年天然氣消費量已超千億立方米,國家發(fā)改委更規(guī)劃2015-2020年消費量要達到260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天然氣的進口量也將大幅上升,對外依存度甚至可能超過50%。
拉低中國氣價?
'目前沒法談進口價,更談不上對中國市場的影響,只能說我們有了更多進口談判的籌碼。'有中石油負責LNG業(yè)務(wù)人士坦言。
據(jù)了解,目前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東亞天然氣市場其價格與國際油價緊密掛鉤,這與美國、歐洲等成熟市場中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獨立價格大為不同,因此不論中石油負責進口的中亞管道天然氣,還是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都在進行的LNG進口都只能被動的看國際油價的'臉色'。
雪佛龍副董事長喬治.科克蘭德就曾表示,歐洲天然氣供應(yīng)渠道多樣,有俄氣、北海天然氣、非洲天然氣等;而亞洲情況不同,日本和韓國甚至沒有國內(nèi)供應(yīng),而完全依靠進口。
言下之意,這些國家只能被動接受天然氣生產(chǎn)商提供的定價模式,別無選擇。
雪佛龍是澳大利亞高更LNG項目的大股東之一,自'頁巖氣革命'開始,眾多東亞買家就不斷要求它降低氣價,然而卻都無功而返。
中國從2006年才開始大規(guī)模進口天然氣,因此幾年來中國油企的進口價格多是以日本定價公式為基礎(chǔ)進行談判的,各氣源的差別僅在于與油價掛鉤的系數(shù)不同。
有市場人士即指出,通過與殼牌合資的這個項目,中方應(yīng)努力聯(lián)合日韓,謀求改變被動的天然氣定價方式,利用北美氣價低和中國氣源通道多的優(yōu)勢,更大的謀求中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