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佛松,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院士。1955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前蘇聯(lián)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王佛松主要從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導電高分子研究。于上世紀首次發(fā)現(xiàn)了稀土催化劑可用于異戊二烯的定向聚合(與人合作),并開發(fā)出橡膠新品種———稀土異戊橡膠。80年代初率先在國內(nèi)開展導電高分子研究,與國外幾乎同時成功地合成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支撐膜;針對定向聚合生產(chǎn)中溶劑回收能耗大的問題,提出了稀土異戊二烯本體聚合的研究,并開發(fā)出合成雙烯橡膠新技術,取得專利。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次及三等獎1次,發(fā)表論文300多篇,有多部專、譯著。1984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F(xiàn)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高分子學報》(中英文)主編及國外多個雜志的編委及顧問編委等職。
今年75歲的王佛松看上去面色紅潤,身體健朗,言行舉止間一派學者的儒雅氣質(zhì)。在中關村南一條他的辦公室里,王佛松娓娓地敘說著,午后靜謐的光陰里,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程像電影鏡頭似的漸次在我們的眼前展開……
1933年5月,王佛松出生在廣東客家人聚集的梅州地區(qū)興寧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王姓祖先在明末清初時期從河南安陽遷徙到廣東,到王佛松這一輩已是第20代了。王佛松是父母的第十二個也是最后一個孩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生他時都已年近半百,老來得子,王佛松自然被視為掌上明珠。在他之前,父母曾生下兩個兒子,但都夭折了。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鄉(xiāng)間舊觀念壓力之下,父母相擁雙雙跳池塘自殺,幸好被鄉(xiāng)親們及時搶救起來。后來王佛松一出生,母親就將他寄名給了觀音做兒子,祈求保佑他平安長大。父母又請來村里的學究為他取名,根據(jù)五行測出他的八字中“缺木”,又因與觀音娘娘有托付,為他取名為“王佛松”:佛為之子,松為長青之樹。
客家地處半山區(qū),土壤貧瘠,地少人多,生活十分窮苦。但再窮再苦,非常重視教育的客家人也要供孩子上學?图胰烁淖兠\通常有三條路:念書、當兵、做買賣,父親為他選擇了讀書。1938年,不到5歲的王佛松被父親送進私塾,因為年齡太小十多天就回來了。那一年夏天村里成立小學,王佛松作為第一批學生入學,一直讀到1950年高中畢業(yè)。雖然這其間備嘗艱辛,但對于這個熱愛讀書的少年來說,至少,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