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化學系梁瓊麟副教授研究組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發(fā)表基于微流控的生物材料制備技術研究的新成果,并作為當期雜志內封面(Adv. Mater. 2017, 29, 1701664)。該文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化學系長聘副教授梁瓊麟博士,第一作者為其指導的碩士生徐培迪同學。
本研究首次報道了含螺旋血管通道的生物水凝膠纖維的生成技術,實現了血液灌注功能及物質輸運擴散動力學的研究,并提出了結合微流控反應與微流體力學的“異質生成卷繩效應”,為含螺旋通道或直通道的水凝膠纖維的可控制備奠定了理論基礎。
近年來水凝膠纖維特別是具有通道結構的生物纖維材料,因其在組織工程與生物制造、體外組織器官模型的構建及體內生理環(huán)境的模擬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而受到廣泛關注。梁瓊麟研究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下,將微流控技術引入到上述生物制造、生物微環(huán)境模擬以及藥物篩選等研究領域,開展了具有特色的研究工作,最新研究成果相繼發(fā)表于lab on a chip (2014),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Analytical Chemistry(2016),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6), Nano Research(2017)。
但是迄今為止國內外尚未見到含螺旋血管通道的水凝膠纖維制備技術的文獻報道。事實上,各種螺旋狀結構在自然界廣泛存在,而在人體組織如胚胎、腫瘤中螺旋狀復雜血管結構的存在也引起科學家的興趣,但是若要對這些自然界的螺旋通道結構與功能開展深入的研究或者組織器官工程的應用,基礎性的工作尚有賴于含螺旋通道的水凝膠材料相關制備技術的發(fā)展。
如圖2所示,該研究利用共軸微流控擠出裝置,選用海藻酸鈉-氯化鈣共軸雙相層流體系作為模型,首次制備了新型螺旋通道水凝膠纖維,而且該水凝膠纖維通道的形貌和尺寸可以通過調整流速比來精確控制。按照經典流體力學的“卷繩效應”,當粘性的液體(內相)通過微管道在低粘性的空氣(外相)擠出時會生成類似卷繩狀的螺旋,受此啟發(fā),嘗試在內相溶液通入粘性的海藻酸鈉而外相通入低粘性的氯化鈣,但結果并不能成功制備含螺旋通道的水凝膠;反之,當在內相溶液通入低粘性的氯化鈣而外相通入粘性的海藻酸鈉時則取得了成功。之所以出現這種反,F象,是因為海藻酸鈉和氯化鈣兩相溶液在層流的同時發(fā)生著動態(tài)的化學反應,兩相界面處生成了更高粘度的海藻酸鈣水凝膠層并不斷增厚(粘度不斷增大),當生成的海藻酸鈣層超過外相的海藻酸鈉溶液并達到一定臨界值則會在管內形成螺旋的海藻酸鈣通道,而內層同時流動的氯化鈣溶液的存在則使得生成的螺旋通道保持中空狀態(tài),外層海藻酸鈉溶液在進一步與鈣離子反應后固化成為海藻酸鈣纖維。這種含螺旋通道的水凝膠纖維制備過程不能直接套用簡單兩相流的“卷繩效應”加以解釋,而是由于微流控兩相界面處動態(tài)反應生成的異質界面(海藻酸鈣)的存在,使得相對粘度發(fā)生了動態(tài)翻轉從而產生了類似“卷繩效應”的螺旋現象,稱之為“異質生成卷繩效應”(heterogenerated rope-coil Effect)。
運用該技術課題組還實現了雙螺旋、多螺旋通道以及纖維的三維組裝等復雜結構水凝膠材料的制備。所制備的螺旋通道水凝膠纖維具有良好的可灌注能力,可實現極長(米級)水凝膠纖維的血液灌注流通。通過構建的體外螺旋動脈模型,比較考察了在螺旋通道和直通道條件下血細胞流動狀態(tài)的差異和熒光素標記的葡聚糖分子擴散動力學的差異,初步展示了螺旋血管與普通血管可能存在的生理功能上的差異。該研究為螺旋狀等復雜通道結構水凝膠材料的制備提供了新理論和新方法,為進一步發(fā)展組織器官仿生的體外病理生理模型或未來的組織器官工程應用展示了可能性,是基于微流控的生物制造技術的一個新進展。
論文鏈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70243/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