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蘇州大學先進光電材料重點實驗室的張茂杰教授用一種以氟取代噻吩基苯并二噻吩為給體單元、苯并二噻吩二酮為受體單元的二維共軛聚合物給體材料PM6做給體,非富勒烯IDIC做受體,不需要任何特殊處理的情況下簡單方便的制備了對活性層厚度和器件面積不敏感的高效非富勒烯太陽能電池(能量轉(zhuǎn)化效率11.9%),相關(guān)工作發(fā)表在Advanced Materials(IF = 19.791)上。
張茂杰教授在前期對富勒烯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將氟原子引入到噻吩基取代的苯并二噻吩(BDT-T),能夠同時降低聚合物的HOMO能級、提高聚合物的消光系數(shù)、增強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材料的結(jié)晶性和空穴遷移率,從而使中間帶隙共軛聚合物光伏器件的能量轉(zhuǎn)化效率從4.5%提高到8.6% (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1118)1。后來,其又將將氟原子引入到噻吩基取代的苯并二噻吩引入到寬帶隙共軛聚合物體系,得到新的聚合物PM6,使用PM6為給體、富勒烯PCBM為受體制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為9.2%(Voc = 0.98 V)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27, 4655)2。后來,在聚噻吩衍生物電子供體上引入氟原子,合成新的聚合物給體材料PBDD-ff4T,該材料的富勒烯受體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在不經(jīng)過任何后處理的情況下,取得9.2%的能量轉(zhuǎn)化效率。同時,氟原子的引入能夠顯著改善器件對活性層厚度變化的敏感性(Adv. Energy Mater., 2016, 6, 1600430)3,當活性層厚度達到250 nm時,光伏器件的能量轉(zhuǎn)化效率仍可維持在最佳效率的80%。
近期,利用給、受體吸收光譜互補作用,該團隊以PM6為給體、以窄帶隙的ITIC為受體共混制備了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在開路電壓高達1.04 V的情況下依然獲得了9.7%的效率。相關(guān)工作發(fā)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7, 5, 22180)4,且該論文入選2017年JMCA雜志的熱點論文。為了獲得更高的器件效率,該研究團隊以PM6為給體、以結(jié)晶性更強的窄帶隙的IDIC為受體共混制備了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在無任何后處理的情況下獲得了高達11.9%的效率(Voc= 0.97 V,Jsc = 17.8 mA cm-2和FF = 69%),作者申明這在當時是無任何后處理器件的最高效率值,相關(guān)工作發(fā)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2017, DOI: 10.1002/adma.20170454627)5。
為了研究該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實際應用潛力,他們制備了不同活性層厚度和不同器件面積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發(fā)現(xiàn)在活性層膜厚范圍為95-255 nm、器件面積為0.20-0.81 cm2之間時均可以獲得超多11%的能量轉(zhuǎn)換效率。當器件面積高達1.25 cm2時,初步優(yōu)化的柔性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依然收獲了6.54%的能量轉(zhuǎn)換效率�;赑M6:IDIC的共混膜擁有良好的相分離和互穿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同時強結(jié)晶性的PM6在共混膜中擁有16±6 nm的較長激子擴散距離。上述結(jié)果表明,該活性層體系適用于高效柔性大面積器件的簡單(無后處理)制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產(chǎn)業(yè)化進程。
圖1. (a)聚合物給體和小分子受體的結(jié)構(gòu)式,(b)吸收曲線,(c)能級示意圖。
圖2.(a)不同活性層膜厚時的電流-電壓曲線;(b)外量子效率曲線;(c)器件效率與活性層膜厚的關(guān)系;(d)不同器件面積時的電流-電壓曲線。
圖3. 柔性器件的電流-電壓曲線。
表1. 不同活性層厚度和不同器件面積太陽能電池的光伏參數(shù)表。
圖4. PM6:IDIC的共混膜在不同處理條件下的GIWAXS和ReSOXS圖。
圖5. (a)PM6的激子擴散示意圖;(b)PM6純膜和PM6:ITIC共混膜的時間分辨PL圖。
柔性大面積器件得到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魏志祥研究員的幫助;GIWAXS和ReSOXS測試得到上海交通大學劉峰教授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Thomas P. Russell教授的幫助;時間分辨PL光譜測試得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吳波博士和Tze Chien Sum教授的幫助.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s. 51422306, 51503135, 51573120, and 91633301)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Grant No. BK20150332)的資助和支持。
論文鏈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304427/abstract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502110/abstract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enm.201600430/full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TA/C7TA07785H#!divAbstract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704546/full
- 東華大學陳義旺/胡華偉課題組 Angew:通過側(cè)鏈氟功能化控制分子間相互作用實現(xiàn)19%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4-02-13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周二軍課題組 Nano Energy: 分子取向調(diào)控方法及對光伏性能的影響 2022-05-30
- 北航霍利軍教授 Sci. China Chem.:提高非富勒烯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的端封策略 2022-04-08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
- 西工大劉劍剛教授團隊 AEM:控制第三組分分布實現(xiàn)高性能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0
- 南科大郭旭崗/馮奎/廉卿團隊 Nat. Mater.:基于氰基功能化n-型高分子半導體電子傳輸層的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