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損傷可能危及生命,全世界每年有500多萬人因此死亡。自體移植和異體移植被認為是器官移植的金標準,但仍然存在許多局限性,如供體短缺、供體部位發(fā)病率和不良免疫反應。組織工程技術的發(fā)展為器官損傷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原位組織再生相對簡單,通過在缺陷處植入生物支架,作為人工微環(huán)境并提供結構支持,直到組織形成。然而,原位組織再生受到原位制造技術的阻礙。原位生物打印技術可在缺損傷口上直接制備支架,為原位組織再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然而,由于現(xiàn)有的原位生物制造技術(包括打印深度和生物墨水)的限制,在體內深層器官中生物打印支架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華中科技大學臧劍鋒團隊在2021年首次提出將磁控軟體機器人的優(yōu)勢應用于3D打印,結合磁場高穿透性與軟材料的大變形特點,由磁場將外部路徑的運動映射到具有大變形能力的軟體機器人上。通過非接觸式3D打印,實現(xiàn)磁控3D打印(Nat. Commun. 12,5072(2021))。然而,原位組織再生需要合適的生物墨水進行原位打印,打印出與缺損幾何形狀匹配的更復雜的打印圖案,以此來實現(xiàn)完全占據(jù)缺損部位的解剖結構,提供微環(huán)境和結構支持。
圖3 導電水凝膠生物墨水的生物相容性與生物降解性
圖4 導電水凝膠生物墨水的原位生物打印性能優(yōu)化
圖6 微創(chuàng)鐵磁生物打印用于大鼠部分肝切除模型的原位組織再生。
這種體內支架制造技術可擴展到3D打印負載細胞的組織結構,可能為原位組織再生和體內器官培養(yǎng)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楊月瑩、碩士研究生于正陽、博士研究生路小歡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臧劍鋒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王征教授、王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3.03.011
- 華科大劉國輝教授團隊 ACS Nano:導電水凝膠激發(fā)中性粒細胞胞外捕獲器對抗傷口細菌感染 2025-03-07
- 浙工大鄭司雨/楊晉濤 Mater. Horiz.:基于原位生長枝晶策略制備堅韌的導電水凝膠 2025-01-30
- 寧波材料所王榮/上海大學尹靜波/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沈毅 Adv. Mater.:植酸誘導模量梯度離子導電水凝膠壓力傳感器 2025-01-20
- 韓國KAIST應鄔彬、寧波材料所朱錦 Macromolecules:紅海星啟發(fā)的水下自愈材料突破 2025-04-29
- 北京化工大學楊丹教授 Nano Energy:基于強界面結合力的自供電整體自愈合介電彈性體致動器 2025-04-22
- 北航岳永海教授、郭林教授團隊 Chem. Soc. Rev.: 超硬共價鍵材料的自愈合行為 2025-03-26
- 蘇大孫立寧教授團隊王鳳霞課題組 ACS AMI:基于碳化絲納米纖維的可降解型生物兼容的溫度傳感器-實現(xiàn)細胞外環(huán)境溫度的實時檢測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