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右旋聚乳酸(PLLA/PDLA)共混后可結晶生成立構復合晶(SC)。相比于由單一對映體形成的均質晶(HC),SC具有更高的熔點和更為優(yōu)異的力學性能。因此,SC結晶研究受到了學術界和工業(yè)界的廣泛關注。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大量的研究報道了聚乳酸分子量和光學純度、熱歷史、對映體共混比例(L/D比例)等對SC結晶的影響,其中L/D比例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盡管,針對L/D比例對SC結晶的影響已開展了大量研究,但過去的研究大都是基于獨立且離散的L/D比例,因而,全范圍連續(xù)L/D比例譜下SC結晶、結晶度和形態(tài)、熔融行為仍是未知;許多問題,如PLLA/PDLA共混物僅結晶生成SC晶的臨界L/D比例是多少?L/D比例如何影響片晶的排布?SC球晶雙折射較弱的內在原因?都還存在爭議。
基于以上問題,西安交通大學Goran Ungar教授團隊巧妙地利用PLLA和PDLA熔體之間的相互擴散,在PLLA和PDLA熔體接觸區(qū)構建了連續(xù)變化的L/D比例,進一步采用非正交和正交偏光顯微鏡,微焦斑WAXS和原子力顯微鏡(AFM)研究了全范圍連續(xù)L/D比例譜下PLLA/PDLA共混物的結晶行為,揭示了L/D比例對PLLA/PDLA共混物結晶度、結晶形態(tài)、片晶排布,以及SC球晶雙折射的影響規(guī)律。
基于PLLA和PDLA旋光性的差異,利用非正交偏光顯微鏡可以追蹤PLLA和PDLA熔體的接觸和相互擴散。如圖1a1,a2,PLLA和PDLA熔體剛接觸時,觀察到明顯的界面;隨著PLLA和PDLA分子的相互擴散,接觸區(qū)域變得模糊(圖1b1,b2),通過線掃描得到PLLA和PDLA,以及接觸區(qū)域的亮度變化曲線(圖1a3,b3),采用菲克第二定律的解,即誤差方程進行擬合,可以確定L/D比例在接觸區(qū)域的分布情況,最終構建了L/D比例由100/0連續(xù)變化至0/100的模型體系。
圖1 (a1,a2) PLLA和PDLA熔體在250 °C下接觸5s,和(b1,b2)降溫至230 °C相互擴散2 min時,非正交偏光顯微鏡照片(偏離正交狀態(tài)+4和-4°);(a3,b3)對應的亮度變化曲線,(b3)中綠線是基于誤差方程的擬合曲線。
進一步采用正交偏光顯微鏡研究了降溫結晶過程全范圍連續(xù)L/D比例譜下PLLA/PDLA的結晶行為。如圖2所示,PLLA/PDLA接觸區(qū)域在150-130 °C觀察到球晶的成核和生長,后續(xù)的升溫熔融實驗證明,較高溫度下接觸區(qū)域結晶生成的是SC球晶;此時遠離接觸區(qū)域(PDLA% = 0%或100%)的單一對映體區(qū),未觀察到球晶的形成(圖2a,b)。隨著溫度繼續(xù)降低(圖2c),接觸區(qū)域兩邊緣和單一對映體區(qū)也觀察到了雙折射更強的HC球晶的生成,然而,在接觸區(qū)域兩邊緣(HC球晶在已形成的SC晶上成核生長)和單一對映體區(qū)的交界地帶存在一個球晶生成受到抑制的區(qū)域(圖2d)。這說明SC雖可以誘導HC的成核,但當微量的對映體無法誘導SC晶時,這些微量的對映體會起到雜質的作用,阻礙(poisoning)HC的結晶。與此同時,可以明顯觀察到SC球晶的雙折射比HC球晶低,且隨著L/D比例的不對稱性增大而降低,這一現(xiàn)象的內在原因是什么?
圖2 全范圍連續(xù)L/D比例譜下PLLA/PDLA降溫過程不同溫度下的偏光顯微鏡圖,降溫速率1 K/min。(a)150 °C, (b) 130 °C, (c) 120 °C,(d)110°C等溫20 min。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首先采用微焦斑WAXS對PLLA/PDLA接觸區(qū)域不同位置進行了表征(圖3a),如圖3b,c所示,在L/D比例為30/70-70/30之間只有SC晶形成,而L/D超出這個范圍后,SC晶的含量逐漸減少,HC晶的含量增加,相應的SC、HC結晶度與離散L/D比例共混樣品的DSC升溫熔融數(shù)據(jù)相一致,因而,得到了全范圍連續(xù)L/D比例譜下SC、HC結晶度的分布情況。
圖3 (a)微焦斑WAXS掃描PLLA/PDLA接觸樣品的示意圖;(b)不同位置的WAXS一維曲線,右側面給出了相應的偏光顯微鏡圖和L/D比例尺;(c) 基于圖(b)所計算出的不同L/D比例處的SC, HC和總結晶度。
更進一步地,為了揭示SC球晶雙折射變化規(guī)律的內在原因,采用AFM對片晶形態(tài)進行觀察,如圖4所示。在L/D比例為50/50位置處(PDLA%=50%),SC球晶內觀察到大量沿徑向排布edge-on片晶(圖4b),這種edge-on片晶呈現(xiàn)曲折的軌跡,且在片晶邊緣呈現(xiàn)周期性的凹凸不平,類似于鋸齒狀。這種鋸齒狀的SC片晶是由于晶體生長前沿富集了過量的單一對映體而產生的“pinning”,驗證了前期提出的SC結晶純度中毒機制(poisoning by purity,Macromolecules, 2023, 56, 989)。相比于SC片晶,HC片晶邊緣更為平整光滑(圖4f);也正是SC和HC片晶的這種差異,使得SC球晶的雙折射顯著小于HC球晶。隨L/D比例接近27/73,SC的片晶轉變?yōu)榍邢蚺c徑向edge-on共存的狀態(tài)(圖4c),球晶徑向和切向的折射率差值減小,雙折射降低。當L/D比例接近18/82時(圖4d),大部分片晶呈flat-on,此時光軸沿光傳播方向,使得雙折射率大幅下降。在此L/D比例下SC和HC共存,所以難以判斷它們各自形態(tài)的歸屬。L/D比例為9/91時(圖4e),由于少量SC的成核效果,HC結晶為軸晶。然而由于軸晶的尺寸較小,雙折射仍較弱。因此,PLLA/PDLA共混物SC球晶雙折射隨L/D比例偏離50/50減弱源自于片晶排布和形態(tài)的改變。
圖4 (a)PLLA/PDLA接觸樣品PDLA比例大于50%區(qū)域的偏光顯微鏡照片和不同位置處片晶形態(tài)的示意圖;(b-f)不同L/D比例位置處的AFM相圖。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3c01815
- 清華大學徐軍課題組 Macromolecules:在左旋/右旋聚乳酸立構復合晶的次級臨界核尺寸和成核機理研究上取得進展 2023-02-20
- 青科大烏皓/段詠欣/張建明Macromolecule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纖維素納米晶在聚乳酸對映體共混物中選擇性成核機制研究 2025-03-05
- 南工大材料學院 IJBM :通過加入ADR擴鏈劑和生物資源增塑劑-增強聚(乳酸)和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共混物的韌性 2025-01-03
- 南科大陳忠仁教授團隊 Polymer:原位接枝EPDM的多嵌段共聚物作為聚乙烯(PE)與等規(guī)聚丙烯(iPP)共混物的增容劑 2024-12-27
- 江西師范大學陳義旺/廖勛凡團隊 Angew:調節(jié)給受體間的結晶差異以改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激子/電荷輸運 2024-01-25
- 華南理工張水洞教授課題組 Small: 高結晶度PLA/mPEG正電材料用于提高摩擦納米發(fā)電機產電能力 2023-11-28
-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劉迪課題組《Adv. Mater.》:苝酰亞胺基線性共軛聚合物實現(xiàn)高效、穩(wěn)定的光催化分解水產氧 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