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电影天堂网,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jαpαnesehd熟女熟妇伦,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搜索:  
賓夕法尼亞大學楊澍教授團隊 Sci. Adv.:液晶彈性體/鋯鈦酸鉛柔性熱釋電能量收集器
2025-02-17  來源:高分子科技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Shu Yang楊澍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fā)表了題為《Flexible pyr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s from nanocomposites of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s/lead zirconate titanate nanoparticles》的研究論文Sci. Adv. 2025, 11, eadt6136,報道了一種新型的柔性熱釋電能量收集器。該器件利用液晶彈性體(LCE)和鋯鈦酸鉛(PZT)納米顆粒的復合材料,通過二次熱釋電效應顯著提高了能量轉換性能,總熱釋電系數(shù) p  -4.01 nC·cm?2·K?1。實驗表明,該器件可有效收集環(huán)境溫度波動中的熱能,并成功驅動LED等電子器件,為未來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和自供能系統(tǒng)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生Shangsong Li (李尚松) 和博士Yuchen Wang(王宇晨)。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需求增長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回收和利用環(huán)境中的廢熱成為科研熱點。據(jù)統(tǒng)計,美國超過 60% 的總發(fā)電量以廢熱形式損失。傳統(tǒng)的熱電轉換方法(如塞貝克效應)在環(huán)境溫度分布均勻的情況下難以發(fā)揮作用,而熱釋電效應因能夠利用溫度波動進行能量收集而備受關注。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LCEPZT納米顆粒的復合材料,該材料不僅具備熱釋電特性,還能夠通過 LCE 產生的熱應力增強二次熱釋電效應,進而提高整體的熱電轉換性能。相比于常見的柔性熱釋電材料,如聚偏氟乙烯(PVDF,本研究的LCE/PZT 復合材料的熱釋電系數(shù)提升了 49%。
研究團隊采用了兩步硫醇-丙烯酸酯邁克爾加成反應制備 LCE 薄膜,并在其中均勻分散由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TMSPMA表面修飾的 PZT 納米顆粒。通過調整 LCE 液晶分子排列方式(單疇或多疇)及邊界條件(固定或自由),優(yōu)化了 LCE 對 PZT 納米顆粒的應力傳遞效果。


LCE/PZT 復合材料的概念與材料制備。(A) 通過 LCE 熱應力與 PZT 顆粒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二次熱釋電效應,以增強整體熱釋電效應的核心概念示意圖。(B) 用于制備 LCE 的單體、鏈擴展劑和交聯(lián)劑的分子結構,以及表面修飾的 PZT(C) 原始 PZT 納米顆粒和改性 PZT 納米顆粒的 紅外光譜。(D) 負載 42.7 wt% PZT 納米顆粒的 LCE/PZT 薄膜的橫截面 SEM 圖像。插圖:PZT 的晶體結構。(E) LCE/PZT 能量收集器的示意圖。


  實驗表明,在固定邊界條件下的單疇 LCE/PZT 復合材料表現(xiàn)出最優(yōu)的熱釋電性能。在最高加熱速率 0.20 K/s 的條件下,固定單疇 LCE/PZT42.7 wt% PZT)樣品的短路電流達 2.81 nA,開路電壓達 6.23 V,對應的熱釋電系數(shù) p  -4.01 nC·cm?2·K?1,遠超 PVDF 的 -2.70 nC·cm?2·K?1。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和有限元仿真模擬研究了LCE 對熱釋電效應的增強機理。多疇 LCE/PZT 復合材料因內部應力相互抵消,未能顯著增強二次熱釋電效應。在固定邊界條件下,單疇 LCE/PZT 復合材料因沿取向方向產生較大應力,表現(xiàn)出最強的熱釋電信號增強效果。
該能量收集器能夠在 15 秒內為 0.22 μF 電容充電,并為 LED 供電。在 輪循環(huán)測試中,設備穩(wěn)定輸出約 3.4 V 電壓和 約1.1 mA 電流,顯示出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可重復性。


LCE/PZT 熱釋電能量收集器的應用演示。(A) 利用 LCE/PZT 熱釋電能量收集器為電容充電并點亮 LED 的電路示意圖。(B) 綠色 LED 在供電前(左)和被 LCE/PZT 能量收集器點亮后(右)的照片。比例尺:2 cm。(C) 和 (D) 分別為 LED 在九個循環(huán)過程中的電壓 (C) 和電流 (D) 變化曲線,其中粉色區(qū)域表示電容充電過程,藍色區(qū)域表示 LED 供電過程。


  本研究通過引入 LCE柔性基體,成功增強了 PZT 納米材料的熱釋電效應,為開發(fā)高效柔性熱能收集器提供了新思路,在可穿戴設備、無線傳感器、智能電子皮膚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未來,通過優(yōu)化材料組成和結構設計,該技術有望進一步提升能量轉換效率和輸出功率,并拓展至更多的自供能設備領域。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t6136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chuàng)文章?锘蛎襟w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打印】【關閉

誠邀關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資訊
更多>>科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