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路透社報道了一組湯姆森路透集團公布的數(shù)字報告,中國研究人員撰寫的科技論文增加了一倍以上,目前在數(shù)量上僅次于美國,名列世界第二。該報告中顯示,1998年到2008年中國科研人員發(fā)表的論文從約2萬篇劇增至11.2萬篇。從論文數(shù)量上已將日本、英國、德國等國甩在身后。
“但我們都知道那些論文的含水量,哪怕是發(fā)在國外期刊上的。”某校電氣工程系副教授王克銃說,他所在的高校以工科專業(yè)聞名全國,“并非所有境外期刊退稿率都高到95%,他們也常有‘山寨’論文事件,而我們也有退稿率高達80%的好刊物!睌(shù)量第二不等于質量第二,學術垃圾其實與真金白銀夾雜。就是這樣良莠不齊的論文層次,但凡有可能還要爭取發(fā)出去,剩在國內的就可見一斑了。
“《自然》的退稿率有95%,但如果是有價值的論文我還會試試投給它,發(fā)在國內雜志是為了湊數(shù)量!痹诟咝I瘜嶒炇易鲅芯繂T的段曄說,“我的同事包括教授們,都是這種想法。”
“如果是好文章,我會優(yōu)先選擇《自然》、《科學》,水平一般的可能會給國內雜志!边@是一位中科院院士的無奈之語。
反觀國內科技期刊,想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卻吸引不到好的稿子,是國內科技期刊的窘?jīng)r。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近5000種,但國際影響力普遍不足!案咚秸撐牧魇Ь惩,低水平稿子長期充斥版面,更多是高校學生因保送制度削尖了腦袋往國內‘核心’上投些偽高水平文章!蓖蹩算|說,這樣的國內科技期刊永遠無法博得國際學術圈的關注。
12月3日,《自然》雜志推出了一套中文選集,在新書發(fā)布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說,中國的科技期刊想達到《自然》的水平,50年之內未必實現(xiàn)。此語一出,眾人蹉跎。
“最難的是自我意識的改變!编w書林認為,科技期刊出版單位要努力走進改革突圍的行列中來,首先要建立起自身的權威意識、科學態(tài)度、學術責任感,其次將它們輻射散播出去,造成社會影響力。從而逐步建立起包括學者、研究員乃至高校學生在內的完善而有序的運作體系。
回顧英國《自然》雜志的辦刊宗旨:“首先,將重要的科學工作和科學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于公眾之前,促進科學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可;第二,面向從事科學的人們,及時為他們提供全世界自然科學領域各個方向的進展信息,并為他們提供一個平臺去討論隨時出現(xiàn)的各類科學問題。”上述內容出現(xiàn)在1869年《自然》雜志總第二期上。至今該宗旨依然被《自然》始終如一地貫徹著。
正如《自然》雜志主編菲利普·鮑爾在發(fā)布會上所言,人們把宗旨定義下來是一回事,真正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F(xiàn)在和《自然》比肩的綜合科學期刊,只有一個《科學》。
“但我們可以現(xiàn)在抓緊!编w書林說。
- 允許從專項報銷的“卓越期刊”又增30項 |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目錄的項目達到315項 2020-07-29
- 游蘇寧:中國科技期刊應不忘初心,行穩(wěn)致遠 2016-11-22
- 中國期刊界首次研討建設“精品國際科技期刊” 2012-09-14
- NATURE《自然》2018年度囊括最重要科學事件的十大人物 2018-12-19
- 《自然》《科學》(6.12-6.18)高分子材料科學前沿要聞 2017-06-19
- 《自然》發(fā)布科研合作指數(shù) 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