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中論文的數量與質量
2007-08-27 來源:科學時報
關鍵詞:
作者:朱大明
近年來,隨著對科研評價的日益重視和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由于論文數量和質量作為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大都與科研人員的職級晉升、學位申請、榮譽地位、獎金待遇等掛鉤,與論文發(fā)表相關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也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論文數量衡量學術績效的評價制度也飽受詬病,甚至認為,在目前的學術評價體制下發(fā)表的論文大多是“學術泡沫”、“學術垃圾”。對此,有必要對論文數量和質量的辯證關系有一個正確的剖析和認識。 學術論文的量化評價有兩個方面的指標:其一是數量,其二是質量。數量易于統(tǒng)計,質量的鑒定則相對復雜。任何事物都有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屬性,要完整地界定一個對象既要定量又要定性;沒有量也就無所謂其質;沒有質的界定,量也就沒有意義。 先說論文的數量問題。要評價其質量必須有一定量的基礎,如果一篇論文都未發(fā)表,憑什么認定其科研績效、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有一種觀點認為,科研績效評價應取消對論文數量的規(guī)定和要求。其理由是科學研究有探索性,允許失敗,并說國外有些科研項目就不問成果只管投錢?蒲泄倘皇翘剿餍缘模试S失敗,但即使失敗也應有總結失敗原因和教訓的“成果”;耗費了一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就必須有一定量的成果。之所以敢于把錢投給某人及其課題,是因為投資人根據其曾經取得的科研成果慧眼認定了其學術實力和水平。泛泛而談“不問成果只管投錢”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從SCI和EI等收錄的論文數量上看,科技發(fā)達國家的論文數量規(guī)模占明顯優(yōu)勢,這說明在遵循科研產出的客觀規(guī)律和學術規(guī)范的前提下,論文發(fā)表的數量是科研實力、學術水平的一個客觀評價指標。片面追求論文數量,固然本末倒置,但把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歸咎于論文數量太多同樣是不得要領。 再說論文的質量。質量的基本標準是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和應用性;論文質量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絕對性是指論文必須是科研成果的真實表述,必須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或應用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相對性則是指其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程度及其應用價值在客觀上有差異——或是開創(chuàng)性的、有重大突破的,或是有所改進的、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的,等等,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不能苛求每篇論文都是首創(chuàng)或有重大價值,但必須要求每篇論文都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見,否則就不成其為論文。論文質量的控制要靠期刊編輯認真把關和同行嚴格評審;而實際的質量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則要看其發(fā)表后被同行認可和接受的程度,即被引用的頻次和影響力,以及成果轉化應用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目前,備受詬病的是我國SCI論文數量國際上排名靠前,但平均被引頻次卻遠遠靠后。對此,我們不否認,論文質量并非與數量成正比,但應認識到科學研究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無論哪個國家,科技論文的產生都必須有一個數量積累的過程,才能有整體質量的逐步提高。論文質量的提高要靠整體科技實力的逐步增強,更要遏制以追求功利、物欲為目的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垃圾論文”。這一方面有賴于學術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機制的加強和完善,另一方面則應注重學術評價的導向作用,摒棄單純以論文數量來評定績效的做法,提倡數量與質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例如,對基礎理論研究型論文,采取質量影響因子法評價,即用發(fā)表的論文總被引頻次除以論文總篇數作為評價指標,可促使科研人員慎重發(fā)表論文,因為每一篇論文如果不能對總被引頻次有較大“貢獻”,反而會導致發(fā)表論文數越多,個人質量影響因子越低;再如,可采用“代表作法”,即只推薦一定數量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被引頻次統(tǒng)計或由同行評定其質量高低,也可有效抑制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勢頭;等等。 總之,在對待論文數量與質量的問題上我們應持辯證的觀點!爸鞯壬怼睔v來備受崇尚,而在科研物質條件優(yōu)越的今天卻成了“學術垃圾”的代名詞而受諷刺,個中原因何在?很值得我們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深思。 (作者為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級工程師) |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曉靖)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