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艘自己設計制造的52英尺游艇,制造精良、設計新穎,即使現在看來都毫不過時。
她的設計制造幾乎不計成本,訂單的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
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現代游艇生活是西方的舶來品。事實上,中國的文人墨客很早就開始享受在船上喝酒作詩、欣賞美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二十四船之中,就有兩條船是游船。只是由于始于明朝萬歷之后的“海禁”,加之近代中國工業(yè)發(fā)展遠遠落后于西方,游艇的制造更變成了“落后”和“空白”。
間諜相助 絕密開發(fā)
1964年,海峽兩岸正處于政治敏感期,大陸軍方在金門截獲臺灣一艘小型間諜艇!斑@艘5公尺的小型快艇是美國政府送給臺灣,用當時大陸從未見過的新型材料玻璃鋼(學名玻璃纖維增強塑料FRP)制成的,”一位游艇業(yè)界資深人士透露。此前,小型快艇大多使用木制或者橡膠材料,但是在暗礁較多的海域,因為牢固性不夠,安全性無法保障。
這艘新型快艇讓高層頗為驚訝,并下令進行研究。當時的國家建材總局對這種玻璃鋼的材料進行了分析,發(fā)現它是一種以玻璃纖維或其制品做增強材料的增強塑料,遂進行開發(fā)模仿。
江蘇常州玻璃鋼船廠承擔了這項艱巨的任務。這是一家老牌國有企業(yè),40年后的今天,當全球游艇大牌悉數進軍中國市場時,他們還延續(xù)著“國字頭”的風格。而在那些被塵封的歷史檔案中,你可以看到由該廠研制的、中國第一艘玻璃鋼快艇下水是在1970年。這艘船的制造和研發(fā)在當時是絕密,不過,那個時期的游艇僅僅用于軍事和交通運輸,還無法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游艇。
常州玻璃鋼船成了“典型”。在政府的安排下,他們扶持了一些同樣性質的船廠。在常州玻璃鋼船廠待了30多年,任技術研究所所長和經營副廠長的黃振綱(現為中國船舶工業(yè)行業(yè)協會船艇分會秘書長),如今已是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他對《游艇業(yè)》記者回憶,當時的很大任務是對其他船廠 “扶上馬,送一程”。
1982年的夢工廠
中國大陸真正意義上的游艇產業(yè)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路走過這三十多年。從1979至1982年,三個項目開始了中國大陸的游艇產業(yè)。
1979,東莞玻璃鋼船廠接到香港貿易公司“來料加工”項目,制造了8艘30英尺帆船,用于出口英國。1980年開始,香港招商局與澳大利亞一家游艇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就是當時的 “外外合資”公司在蛇口生產傳統(tǒng)游艇,也同樣用于出口。這種游艇速度很慢,但行駛時間長,造型方方正正,非常結實。
而第一艘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游艇誕生于1982年。那時,費平與其他二十幾名“文革”后第一批恢復高考的大學生,揣著自己的造船夢來到位于江西九江湖口的9318廠(現為江西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當時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現分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和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駐香港分公司華聯船舶貿易公司承接了4艘52英尺豪華游艇訂單,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決定由708所進行設計,9318廠施工制造。費平等大學生們有幸參與到第一艘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游艇。
708所為此成立了專門的設計班子,并派出考察小組到歐洲等游艇先進國家進行考察,回來后集思廣益,完成了52英尺游艇最后的技術設計。這艘游艇設計新穎,甚至放到現在來看款式也不會太過時。游艇設有升降尾阱,乘船的人可以在里面釣魚,此種設計當時在世界范圍內都算是最新款。游艇沒有名字,設計代號為“4209”。
技術設計完成后,交由9318廠進行施工設計和模具打造以及最后的游艇制造。這就進入了最艱難的時刻。9318廠由總工程師王啟達為技術負責人,愈紹森負責船體,楊學如負責輪機,沈乃錚負責電汽,許庚生負責工藝。
這艘船的建造施工雖然都是當時國內的一流高手,但建造過程卻困難重重。施工所用98%的材料國內都沒有或者不符合要求,甚至連打磨用的砂紙、玻璃纖維等都要進口,通過香港華聯船舶貿易公司從歐洲購買。由于交通不發(fā)達,銷售方香港華聯只能很久才到江西九江視察一次,提出問題之后再返回香港。
“打磨游艇表面的砂紙用的都是最好的,” 當時任車間副主任副書記的費平回憶道,“砂紙的號數越大越細膩,150號的砂紙已經很好了,后來用到了1000號的砂紙,像一張光滑的紙一樣!
9318廠當時是軍工廠,管理很嚴。游艇制造的全部過程都封閉進行,即使本廠其他車間員工都很難見到。工作人員工作也非常辛苦,甚至有9天9夜沒有睡過整覺的情況。由于是第一次制造玻璃鋼模具,表面光潔度有些欠缺,費平就和兩個工人一起用手工打磨油漆,手都磨出血還繼續(xù)工作。
不銹鋼門窗自己從型材開始做起,欄桿的馬蹄座加工拋光,游泳平臺升降梯自己加工。玻璃鋼的比重當時查不出來,只能自己做測試。所有將要安裝到游艇上的零件都一一稱重!艾F在已經很少游艇公司這么精工細作了,”接受《游艇業(yè)》采訪時,現任澳普蘭游艇公司總經理的費平感慨說。
游艇動力裝置采用兩臺300馬力Caterpillar(卡特彼勒)發(fā)動機,設計航速為18節(jié),實際航速20節(jié)。
經過十多個月的悉心打造,該型首制艇終于在1982年制造完成。這艘艇制造精良,此后,幾位臺灣游艇界的元老級人物看過這艘游艇之后都評價說在世界范圍內屬于中上等水平,款式比臺灣制造的游艇還要先進。但是當時這批52英尺的游艇幾乎不計成本,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補貼了幾百萬人民幣—這單訂單的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
作為9318廠中為數不多的攝影骨干費平,用當時很少見的彩色相機給游艇拍了照片。1982年整個江西幾乎沒有沖洗照片的地方,費平只能跑到武漢去沖洗。
1983年起“4209”運經上海至香港,停泊在白沙灣游艇俱樂部的旺記船廠。由于當時中國大陸購買內裝材料也非常困難,“4209”內裝是708所和9318廠派員工到香港旺記船廠完成內部裝修和航行試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