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瀝青質的可降解性研究獲進展
2015-10-2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wǎng)
瀝青質是原油中分子量最大、結構最復雜的組分。較早的研究大都認為瀝青質由于其復雜結構很難被油藏中的厭氧微生物降解,對于瀝青質的厭氧降解過程及其分子結構的變化的機理缺乏深入的研究。國際上已有的油藏生物降解數(shù)值模型一般也都假定瀝青質的含量不變。
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廖玉宏課題組在瀝青質分子結構的可降解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通過在線瞬時熱解技術(Py-GC)和在線衍生化瞬時熱解(THM-GC)技術,結合瀝青質的堿性降解方法,對以不同共價鍵形態(tài)結合到瀝青質芳核上的烷基側鏈的可降解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瀝青質上的烷基側鏈從短到長均有分布,最長烷基側鏈的碳數(shù)可達27,不同碳數(shù)的烷基側鏈在生物降解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些規(guī)律性變化(圖1)。絕大多數(shù)(94.0~98.6%)的烷基側鏈是通過強鍵(C-C鍵和C-O(醚)鍵)結合到瀝青質芳核上的,這部分烷基側鏈具有較差的可降解性,在生物降解過程中是比較穩(wěn)定的。瀝青質結構中還存在少量(1.4~6.0%)以弱鍵(酯鍵和氫鍵)結合到瀝青質芳核上的烷基側鏈,這部分烷基側鏈的可降解性比較高。在輕度-中度降解階段,以弱鍵結合的這部分烷基側鏈絕大部分會被微生物消耗掉,而通過強鍵結合的烷基側鏈在此階段基本不變。只有在重度-嚴重降解階段,通過強鍵結合的烷基側鏈才會被明顯消耗(圖2),其絕對豐度最大下降約9.2 %。這說明弱鍵結合的烷基側鏈比強鍵結合的烷基側鏈的可降解性更高。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jīng)在Organic Geochemistry (86: 32–44)上發(fā)表,
Pan, Yinhua; Liao, Yuhong; Zheng, Yijun. Effect of biodegradation on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asphaltenes: Clues from quantitative Py-GC and THM-GC. ORGANIC GEOCHEMISTRY, 2015, 86: 32-44. DOI: 10.1016/j.orggeochem.2015.06.002
該研究成果首次系統(tǒng)地定量研究了瀝青質分子結構在厭氧生物降解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大大深化了國際上對油藏中原油厭氧生物降解過程和機理的認識,并將為修正已有的油藏生物降解模型提供重要理論依據(jù)。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
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廖玉宏課題組在瀝青質分子結構的可降解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通過在線瞬時熱解技術(Py-GC)和在線衍生化瞬時熱解(THM-GC)技術,結合瀝青質的堿性降解方法,對以不同共價鍵形態(tài)結合到瀝青質芳核上的烷基側鏈的可降解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瀝青質上的烷基側鏈從短到長均有分布,最長烷基側鏈的碳數(shù)可達27,不同碳數(shù)的烷基側鏈在生物降解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些規(guī)律性變化(圖1)。絕大多數(shù)(94.0~98.6%)的烷基側鏈是通過強鍵(C-C鍵和C-O(醚)鍵)結合到瀝青質芳核上的,這部分烷基側鏈具有較差的可降解性,在生物降解過程中是比較穩(wěn)定的。瀝青質結構中還存在少量(1.4~6.0%)以弱鍵(酯鍵和氫鍵)結合到瀝青質芳核上的烷基側鏈,這部分烷基側鏈的可降解性比較高。在輕度-中度降解階段,以弱鍵結合的這部分烷基側鏈絕大部分會被微生物消耗掉,而通過強鍵結合的烷基側鏈在此階段基本不變。只有在重度-嚴重降解階段,通過強鍵結合的烷基側鏈才會被明顯消耗(圖2),其絕對豐度最大下降約9.2 %。這說明弱鍵結合的烷基側鏈比強鍵結合的烷基側鏈的可降解性更高。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jīng)在Organic Geochemistry (86: 32–44)上發(fā)表,
Pan, Yinhua; Liao, Yuhong; Zheng, Yijun. Effect of biodegradation on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asphaltenes: Clues from quantitative Py-GC and THM-GC. ORGANIC GEOCHEMISTRY, 2015, 86: 32-44. DOI: 10.1016/j.orggeochem.2015.06.002
該研究成果首次系統(tǒng)地定量研究了瀝青質分子結構在厭氧生物降解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大大深化了國際上對油藏中原油厭氧生物降解過程和機理的認識,并將為修正已有的油藏生物降解模型提供重要理論依據(jù)。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太原理工何宏偉:不同結構環(huán)氧型反應性再生劑對老化SBS改性瀝青的再生性能和修復機理 2025-03-26
- 南京大學李承輝教授、南京兒童醫(yī)院鄭朋飛教授團隊 AFM:“變廢為寶” - 從工業(yè)廢料硫黃到多功能類瀝青材料 2023-09-12
- 長安大學顏錄科教授團隊《Constr. Build. Mater.》:低分子量端環(huán)氧基聚乙烯改性瀝青 2022-04-20
- 東華大學何創(chuàng)龍教授團隊 Biomaterials:一種具有高彈性的超柔軟熱塑性生物降解彈性體用于動脈再生 2024-12-05
- 西安交大郭保林/憨勇/趙鑫團隊:具有各向異性微通道和順序遞送雙生長因子的可生物降解導電IPN原位冷凍凝膠用于骨骼肌再生 2024-11-24
- 西湖大學楊健教授團隊 AFM:可生物降解的檸檬酸基聚合物能夠實現(xiàn)植入物演化的5維監(jiān)測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