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有機導體發(fā)生庫侖阻塞現(xiàn)象獲證實
2016-01-0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wǎng)
日本大阪大學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證明,在二維有機導電聚合物薄膜上存在庫侖阻塞現(xiàn)象,他們還通過量子計算和電導率模型實驗驗證了相關理論依據(jù)。該研究結果或可顛覆對有機導體傳導機制的傳統(tǒng)理解,并有助于設計有機分子器件的性能。
當顆粒尺度達到納米級,體系電荷便“量子化”,即充電放電過程是不連續(xù)的,導致電子不能集體傳輸,而是一個一個單電子輸運,這稱為庫侖阻塞效應。
目前,有機設備越來越多,其中如由廉價的碳基低分子合成的導電聚合物,通過結構的改變會具有金屬、半導體和絕緣體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因而可用于多種設備。但有機導體的導電性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理解,其在低溫下的非線性導電原理一直是個謎。
據(jù)物理學家組織網(wǎng)1月4日報道,大阪大學研究人員創(chuàng)建了一層規(guī)則排列的己基噻吩(P3HT)二維超薄單分子膜,然后將這層僅約1納米厚的分子膜附著到帶隙小于1微米的金屬電極上,來測定導電性。在分子膜中流動的電流顯示出了典型的庫侖阻塞特征。通過計算在分子膜中的電荷離域,研究人員從理論上證明了有機薄膜中存在庫侖阻塞,并且驗證了在二維薄膜中導電部分的分布模型。
過去認為,庫侖阻塞效應只在極低溫度下發(fā)生于低維度無機顆粒聚集體上,而新研究表明,在室溫下有機導體也會發(fā)生庫侖阻塞效應。
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
當顆粒尺度達到納米級,體系電荷便“量子化”,即充電放電過程是不連續(xù)的,導致電子不能集體傳輸,而是一個一個單電子輸運,這稱為庫侖阻塞效應。
目前,有機設備越來越多,其中如由廉價的碳基低分子合成的導電聚合物,通過結構的改變會具有金屬、半導體和絕緣體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因而可用于多種設備。但有機導體的導電性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理解,其在低溫下的非線性導電原理一直是個謎。
據(jù)物理學家組織網(wǎng)1月4日報道,大阪大學研究人員創(chuàng)建了一層規(guī)則排列的己基噻吩(P3HT)二維超薄單分子膜,然后將這層僅約1納米厚的分子膜附著到帶隙小于1微米的金屬電極上,來測定導電性。在分子膜中流動的電流顯示出了典型的庫侖阻塞特征。通過計算在分子膜中的電荷離域,研究人員從理論上證明了有機薄膜中存在庫侖阻塞,并且驗證了在二維薄膜中導電部分的分布模型。
過去認為,庫侖阻塞效應只在極低溫度下發(fā)生于低維度無機顆粒聚集體上,而新研究表明,在室溫下有機導體也會發(fā)生庫侖阻塞效應。
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