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類聚合物材料因其較高的電子親和性、較強的光吸收能力、較低的前線軌道能級,而被廣泛用作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電子受體材料。然而,相比于經典的酰亞胺類聚合物受體材料,B←N類聚合物受體的光電轉換效率仍較低。因而,尚需對其進行深入而系統(tǒng)地結構設計與裁剪,建立材料的構-效關系,為設計更高性能的材料提供理論指導。鹵化,如氟化和氯化等被廣泛應用于有機光伏材料的設計合成中。由于氟和氯元素具有較強的電負性和極性,將其引入有機共軛分子中可以顯著改變材料的光電性質及聚集性能,從而實現性能調控。在目前的報道中,氟化和氯化在聚合物給體材料中得到了較多的研究。相比之下,聚合物受體材料的鹵化研究則較少。尤其是對聚合物受體材料進行系統(tǒng)地非鹵化、氟化和氯化的對比研究目前尚未有報道。而這種系統(tǒng)的鹵化研究,對于闡明聚合物受體材料結構-性能關系進而設計更高性能的受體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在前期研究中,華僑大學黃劍華副教授課題組探索了分子間B←N配位對共軛分子光電性質的影響(Dyes Pigms., 2018, 153, 1-9; New J. Chem., 2018, 42, 18961-18968)。進而將這種B←N鍵作為一個整體代替C-C鍵引入多環(huán)共軛分子骨架中,從而得到一類含B←N鍵的共軛缺電子單元BNIDT(Tetrahedron, 2018, 74, 4308-4314; Tetrahedron Lett., 2019, 60, 151286)。進一步利用這個單元構筑了一系列聚合物受體材料,并研究了其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獲得了8.78%的光電轉換效率,刷新了B←N類聚合物受體材料的效率記錄(Adv. Mater., 2019, 31, 1904585; Polymers, 2019, 11, 1369)。
最近,該課題組以BNIDT為構筑單元,選擇三個商業(yè)化的共軛單元:苯并二噻吩(BDT)、氟化苯并二噻吩(BDT-F)和氯化苯并二噻吩(BDT-Cl)分別與之共聚,得到了三個骨架結構相同而側基分別為非鹵化、氟化和氯化的聚合物BN-BDT、BN-BDT-F和BN-BDT-Cl。他們系統(tǒng)地對比研究了側基非鹵化、氟化和氯化對這種骨架含有B←N鍵的聚合物受體材料性質的影響。
圖1.(a)三個含B←N鍵聚合物及PBDB-T的化學結構;(b)三個聚合物合成路線。
在這種D-A共聚物中,通常,最低空軌道(LUMO)主要由缺電子單元(BNIDT)決定,而最高占有軌道(HOMO)主要由富電子單元(BDT)決定。研究發(fā)現,由于在富電子單元BDT中引入拉電子的鹵素,導致聚合物從BN-BDT(-5.46 eV)到BN-BDT-F(-5.71 eV)和BN-BDT-Cl(-5.74 eV)的HOMO逐漸降低。而三個聚合物的LUMO能級則非常相近(-3.79 vs. -3.77 vs. -3.76 eV)。因而,當選擇商業(yè)化的聚合物PBDB-T作為給體材料與三種聚合物受體匹配時,給-受體之間的LUMO差(ΔLUMO)相近,達到0.76 eV左右。而給-受體間的HOMO差(ΔHOMO)則逐漸增大(0.18 vs. 0.43 vs. 0.46 eV)。不同的ΔHOMO則代表了空穴分離的驅動力。由于BN-BDT: PBDB-T之間的ΔHOMO最小,可以認為其空穴分離驅動力最低,將不利于電荷分離及電子/空穴的平衡傳輸。
圖2. BN-BDT、BN-BDT-F、BN-BDT-Cl和PBDB-T的能級圖
選擇PBDB-T分別與三個聚合物受體制備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表明,三個電池的開路電壓(VOC)相近,均為0.96 V左右。而從非鹵化的BN-BDT到氟化的BN-BDT-F再到氯化的BN-BDT-Cl,器件短路電流(JSC)和填充因子(FF)逐漸提高,從而器件的效率從1.60%顯著提高到3.71%,進而到4.23%。通過器件物理表征及SCLC測試發(fā)現,從BN-BDT到BN-BDT-F和BN-BDT-Cl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器件的電荷分離效率逐漸提高,電荷復合損耗逐漸降低,空穴/電子遷移率逐漸提高且傳輸平衡性改善。從而闡明了其效率提升的原因。這項研究證明,在聚合物受體材料中的富電子單元上引入鹵素F和Cl,可以在不改變VOC的前提下,顯著提高其JSC和FF,從而實現光電轉換效率的逐步提升。這是對聚合物受體材料首次進行系統(tǒng)的非鹵化、氟化和氯化研究報道。
圖3. 基于三個B←N鍵聚合物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J-V曲線
該工作最近發(fā)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2019,DOI: 10.1021/acsami.9b20214)。論文第一作者為華僑大學與中科院化學所聯合培養(yǎng)碩士生孟慧峰。華僑大學已畢業(yè)研究生李永春為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華僑大學黃劍華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臨沂大學李雪梅教授和中科院化學所詹傳郎研究員。
- 香港科技大學顏河、于涵 AFM:聚合物受體中的氟化+硒化協(xié)同作用增強近紅外光子捕獲助力高效半透明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2024-04-29
- 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團隊 Nat. Commun. : 巨分子受體的精準合成與光伏性能 2023-12-15
- 南科大郭旭崗、馮奎團隊 Angew:高電子遷移率的雙硒吩酰亞胺基聚合物受體助力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2023-07-21
- 天津大學葉龍教授等 EES:分子增韌新策略協(xié)同提升有機光伏電池的效率、穩(wěn)定性、本征可拉伸性、機械耐久性和輸出功率 2025-02-13
- 鄭州大學孫晨凱課題組 ACS Nano:低成本聚合物給體PTQ16-10實現19.52%效率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4-12-31
- 南昌大學陳義旺、胡笑添團隊 Adv. Mater.:多模態(tài)能量耗散使柔性有機光伏認證效率突破19% 2024-12-11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