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电影天堂网,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jαpαnesehd熟女熟妇伦,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搜索:  
對話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大學之“為”
2009-06-15  來源:解放日報

 
    大學面對學生要有犧牲精神、奉獻精神
 
    解放周末:一所大學“有為”還是“無為”,您如何判斷?
 
    蔡達峰:在我看來,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大學是教育機構,評價一所大學,就是看它實現教育使命的水平。忠誠于教育的大學,才是一所合格的大學。
 
    解放周末:也就是說,大學之“為”,應該是為教育,而不是為大學本身。
 
    蔡達峰:是的。但是,大學既然是一個機構,就必然有其自身的社會處境,必然會有自身利益問題,比如薪酬、校舍、名譽等。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應該對教育有利,但事實上追求這些東西的過程,卻可能把大學弄得精疲力盡,甚至迷失了應有的方向。
 
    解放周末:在大學自身利益和教育的利益之間,有一個權衡的問題。
 
    蔡達峰:作為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我對這方面的感受比較多一些。教師職業(yè)被稱為“神圣的職業(yè)”,但大學中的人并不天生都是圣人。大學中人同樣身處功利的社會、世俗的環(huán)境。大學中的一些行為,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教育,但實際上可能離教育很遠。比如當前都在呼喚讓高校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但如果抽去其中的具體利益,恐怕不少人就沒多少興趣了。因為自主不僅有權利,還有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解放周末:大學如何真正做到時刻不離教育?
 
    蔡達峰:我傾向于要時刻反思自己。大學之于學生,應該就像家長之于孩子。大家知道,并不是最優(yōu)秀的父母才能培養(yǎng)出最優(yōu)秀的孩子,家長培養(yǎng)孩子,總是竭盡所能,指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最優(yōu)秀的人。這是父母們的共同情懷,也是人類的美好理想。
 
    現在中國還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但我們要培養(yǎng)出世界一流的中國青年。為了這個理想,中國大學應該像家長一樣,意志堅定,不怕吃苦?箲(zhàn)時期的中國優(yōu)秀大學及教師,篳路藍縷,照樣培養(yǎng)出有世界影響的優(yōu)秀學生。如果大學連自己都不想吃苦、不能吃苦,抱怨自己的待遇,為自己的三餐謀劃,先把自個兒養(yǎng)富了再去養(yǎng)孩子,那是無法培養(yǎng)出世界一流的學生的。
 
    解放周末:在這個過程中,大學必須要吃什么樣的“苦”?
 
    蔡達峰:首先,要把大學得到的利益和支持最大可能地關照于學生。第二,要通過自己讓學生得到更好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正如家長不能把學生關在家里,而要把學生送到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樣,大學也是這樣,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使他走入更寬闊的世界,這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
 
    解放周末:這個比喻很形象。
 
    蔡達峰: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教育需要投入,一種充滿善意和真誠的投入。但是現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往往有難度,不盡如人意。
 
    解放周末:大學面對學生,正如父母面對孩子,應該有一定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
 
    蔡達峰:是的。復旦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辦學早期經濟總是拮據,學校經費寅吃卯糧。復旦教授每個月要拿出100塊錢,每年拿出1個月的薪水奉獻給學校辦教育。所以,復旦把犧牲和服務作為傳統(tǒng)。學校就要像一個大家庭,家長自己勒緊褲腰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種精神,感人至深,很具有教育意義。
 
    解放周末:目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正在制定中。教育需要改革,大學需要有所作為,已經成為社會共同的期盼。
 
    蔡達峰:是的。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機構就是大學,它可以900年屹立不倒,不改校名,不改地址,不改校門。大學以教育質量而立世。但教育質量很難被檢測,更很難被稱為“不合格”。所以,教育改革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對社會責任的認識。
 
    解放周末:從大學之“困”到大學之“為”,您對大學具體有些什么建議?
 
    蔡達峰:我想大學首先要承擔責任。比如自主招生,是自主權,也是社會責任。所以,承受責備也是在所難免。只要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有利于未來發(fā)展,大學教育就不用害怕改革,不用回避責任。眼下有許多工作中的“患得患失”,就是因為沒有把學生的未來需要想清楚。
 
    其次,教育管理者要敢于自我批判。學生畢竟不是通常所說的客戶或消費者,他們需要接受引導。要使大學真正主動地關心學生成長的利益,則必須思考教育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問題。直接從事教育管理的人員,則更要有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服務加引導的能力,視學生為子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這種精神是高尚人格和風度的表現,它本身就是教育的應有境界。

[上一頁]  [1]  [2]  [3]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匆匆)
】【打印】【關閉

誠邀關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學者介紹
更多>>科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