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薄膜相分離、去潤濕及二者耦合動力學研究獲新成果
2014-01-0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高分子薄膜材料在防護涂層、平板印刷、選擇性滲透膜、光電器件、數據儲存、微反應器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材料性能主要取決于其聚集態(tài)結構。傳統(tǒng)離位研究方法難以描述薄膜所處復雜環(huán)境對表界面結構演化的影響,因此開展薄膜受限條件下結構形成動力學機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價值。
長春應化所科研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基金資助下,長期系統(tǒng)地開展了高分子薄膜相分離、去潤濕及二者耦合行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他們從熱力學和動力學兩個角度出發(fā),以理論、模擬和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深入而系統(tǒng)地研究了結構形成的本質和動力學根源。率先建立了高溫高分辨原位原子力顯微鏡研究表面結構演變動力學方法,并成為高分辨原位研究重要文獻之一;建立了原位原子力顯微鏡和同步輻射掠入式小角X-光散射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困擾國際學術界關于相分離和去潤濕共存的動力學研究難題;提出低于臨界膜厚,微相分離有序無序轉變溫度與膜厚之間存在強烈依賴關系的觀點,得到了理論和實驗的支持。提出的相分離、去潤濕及二者耦合動力學機制,對高分子薄膜復雜動力學研究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率先提出的普適參量和驅動機制深層次揭示了去潤濕及其驅動力的物理本質,所獲得的研究成果促進了高分子物理和低維凝聚態(tài)物理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價值。
該成果被SCI收錄期刊發(fā)表的20篇核心論文, 影響因子大于3的19篇; SCI統(tǒng)計他人引用170次, 被Prog. Polym. Sci.、Phys. Rev. Lett.和Macromolecules等著名期刊多次引用和重點評述。近日,該成果榮獲2013年吉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主要完成人:石彤非等)。
長春應化所科研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基金資助下,長期系統(tǒng)地開展了高分子薄膜相分離、去潤濕及二者耦合行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他們從熱力學和動力學兩個角度出發(fā),以理論、模擬和實驗相結合的方法,深入而系統(tǒng)地研究了結構形成的本質和動力學根源。率先建立了高溫高分辨原位原子力顯微鏡研究表面結構演變動力學方法,并成為高分辨原位研究重要文獻之一;建立了原位原子力顯微鏡和同步輻射掠入式小角X-光散射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困擾國際學術界關于相分離和去潤濕共存的動力學研究難題;提出低于臨界膜厚,微相分離有序無序轉變溫度與膜厚之間存在強烈依賴關系的觀點,得到了理論和實驗的支持。提出的相分離、去潤濕及二者耦合動力學機制,對高分子薄膜復雜動力學研究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率先提出的普適參量和驅動機制深層次揭示了去潤濕及其驅動力的物理本質,所獲得的研究成果促進了高分子物理和低維凝聚態(tài)物理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價值。
該成果被SCI收錄期刊發(fā)表的20篇核心論文, 影響因子大于3的19篇; SCI統(tǒng)計他人引用170次, 被Prog. Polym. Sci.、Phys. Rev. Lett.和Macromolecules等著名期刊多次引用和重點評述。近日,該成果榮獲2013年吉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主要完成人:石彤非等)。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浙理工左彪教授課題組 Macromolecules:熵應力作用下玻璃態(tài)高分子的松弛行為 2023-07-29
- 浙理工左彪教授課題組《Prog. Polym. Sci.》綜述:表界面對玻璃態(tài)高分子超薄膜結晶的影響 2023-07-09
- 鄭州大學王建峰/王萬杰 ACS Nano:具有珊瑚狀多層次結構的雙模式輻射制冷/加熱多孔聚合物薄膜 2023-01-17
- 華南理工大學趙俊鵬教授《Prog. Polym. Sci.》綜述:有機催化一步合成雜化嵌段聚合物 2025-04-05
- 四川大學王玉忠院士團隊陳思翀教授/吳剛教授 Adv. Sci.:多尺度耦合復合準固態(tài)電解質助力火安全長壽命鋰金屬電池 2025-03-28
- 華東理工趙玲教授團隊 Adv. Sci.:適用于創(chuàng)新建筑冷卻的超高膨脹倍率發(fā)泡材料 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