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好奇心驅使下,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發(fā)光本質的探索。對發(fā)光材料的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發(fā)光過程背后的光物理機制的理解,也創(chuàng)造了許多改變我們生活的先進技術,包括光纖通訊、照明、光學診斷等等。傳統(tǒng)的平面型發(fā)光材料通常會遇到“聚集促使發(fā)光淬滅(ACQ)”的問題,這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首次發(fā)現(xiàn)“聚集誘導發(fā)光(AIE)”現(xiàn)象,為新型熒光探針的設計與應用提供了新的方向。進一步的機理研究發(fā)現(xiàn)“分子內運動受限”在AIE現(xiàn)象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分子內運動受限”機理的指導下,許多AIE材料被設計和合成出來,并被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如化學傳感、生物成像、和光電器件。然而,截至目前,有機合成依然是得到AIE材料的主要途徑,其復雜的合成分離步驟、高生產成本、環(huán)境不友好以及難以降解等缺點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此外,由于生物學研究通常是在水相中進行,因此水溶性的AIE材料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而通過有機合成得到水溶性的AIE材料無疑更加困難。中國在研究藥用植物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大規(guī)模種植和現(xiàn)代先進提取工藝的發(fā)展,天然藥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如槲皮素、黃連素、姜黃素,可以被廉價大量的獲取。盡管這些天然產物的藥理活性被廣泛地研究,但它們的發(fā)光特性卻鮮有研究。對其發(fā)光性質及機理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的意義,而且有可能促進生物相容性診療試劑的發(fā)展。
從自然資源中尋找聚集誘導發(fā)光體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在Chem. Sci.發(fā)表了題為Exploration of Biocompatible AIEgens from Natural Resources的文章。黃連素,一種從許多草本植物中分離得到的異喹啉生物堿,被發(fā)現(xiàn)是一種天然的聚集誘導發(fā)光體。作者首先對黃連素的聚集誘導發(fā)光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圖1),該分子表現(xiàn)出了典型的聚集誘導發(fā)光現(xiàn)象。黃連素能溶于水,不能溶于四氫呋喃。黃連素在水溶液中幾乎不發(fā)出熒光,隨著水-四氫呋喃混合溶劑中四氫呋喃含量的增加,黃連素在其中逐漸形成聚集體,熒光逐漸增強。黃連素水溶液的熒光量子效率為0.2%,粉末和晶體的熒光量子效率分別達到12%和15%。黃連素水溶液的熒光壽命為0.68ns,粉末和晶體的熒光壽命分別達到4.86ns和7.93ns。這些數(shù)據(jù)都說明黃連素是一種典型的AIE材料。
圖1. 黃連素聚集誘導發(fā)光的特性
為了解釋為什么黃連素在晶體狀態(tài)能發(fā)出明亮的熒光,作者對黃連素的晶體結構進行了研究(圖2):首先,黃連素的分子在晶態(tài)是一個非平面的構象,給電子的苯環(huán)和吸電子的異喹啉基團之間存在一個15.16°的扭轉角,說明其可能存在分子內的振動和扭曲的分子內電荷轉移(TICT)。此外,相鄰的黃連素分子以一種近乎平行的方式排列,分子間距離為3.851 ? 和 4.090 ?, 超過了能猝滅熒光的典型的π–π堆積的距離(3.5 ?)。此外,距離在2.6 ?和3.1 ?之間的多重分子間相互作用有利于固定分子的構象。獨特的分子結構和晶體堆積方式使得黃連素在晶態(tài)能發(fā)出明亮的熒光。
圖2. 黃連素的晶體結構
作者隨后對黃連素為什么在水溶液中不發(fā)光進行了深入研究(圖3),研究發(fā)現(xiàn)黃連素表現(xiàn)出明顯的TICT效應:隨著溶劑極性的增加,黃連素的吸收沒有發(fā)生顯著的變化,但熒光強度發(fā)生明顯的下降,伴隨著最大發(fā)射波長從525nm紅移至550nm。此外,HOMO和LUMO的電子云密度分布也顯示了π– π*的過渡,并伴隨有一定程度的電荷轉移的特征。因此,理論計算和實驗數(shù)據(jù)共同佐證了TICT效應確實存在。
圖3. 黃連素的TICT效應
圖4顯示了當黃連素進入葫蘆脲的疏水空腔,能點亮黃連素的熒光。這是因為葫蘆脲的空腔不僅限制了黃連素的分子內振動,而且提供了一個非極性的微環(huán)境,使得黃連素的熒光增強,最大發(fā)射波長從550nm藍移至495nm。值得注意的是,TICT對于分子構象的改變很敏感,因此分子運動和TICT效應通常共存于大部分扭曲的D-A系統(tǒng)當中。為了進一步揭示分子內振動對黃連素發(fā)光特性的影響,作者還研究了黃連素與DNA通過靜電相互作用后熒光的變化。當黃連素結合到DNA上,分子內的振動被抑制,熒光發(fā)生明顯的增強。所以,作者提出分子內的振動和TICT效應是黃連素具有聚集誘導發(fā)光效應的主要原因。
圖4. 黃連素與葫蘆脲、DNA的相互作用
最后,作者將黃連素應用到了細胞和組織中脂滴的特異成像中(圖5)。由于黃連素具有低細胞毒性、較好的水溶性、TICT效應以及兩親性的分子結構,其能通過免洗的方式對多種細胞中的脂滴進行特異的、點亮式的熒光成像,共定位系數(shù)高達0.99。此外,黃連素還能特異性地對新鮮肝組織中的脂滴進行特異性地熒光成像。
圖5. 黃連素對細胞和組織中的脂滴進行特異成像
本工作提出天然產物作為AIE材料發(fā)掘的新途徑,首次系統(tǒng)的研究了黃連素的AIE性質,機理及其在脂滴選擇性成像方面的應用。
這一成果近期發(fā)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文章第一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顧淵和趙征博士,通訊作者為唐本忠院士。
文章作者:
Yuan Gu,# Zheng Zhao,# Huifang Su, Pengfei Zhang, Junkai Liu, Guangle Niu, Shiwu Li, Zhaoyang Wang, Ryan T. K. Kwok, Xin-Long Ni, Jingzhi Sun, Anjun Qin, Jacky W. Y. Lam and Ben Zhong Tang*
文章鏈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sc/c8sc01635f#!divAbstract
DOI: 10.1039/C8SC01635F
- 港中文(深圳)唐本忠院士、深圳大學王東教授等 Nat. Protoc.: NIR-II激發(fā)AIE仿生納米用于肺結核活體光學診療 2025-04-18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團隊 AFM:自上而下法制備AIE/柔性木基傷口敷料 - 助力耐藥菌感染傷口快速愈合 2025-02-13
-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團隊/武大王富安課題組 JACS:設計一種AIE螺環(huán)近紅外發(fā)射探針用于DNAzyme敏化增強的乳腺癌光熱治療 2024-12-14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細胞膜靶向的聚集誘導發(fā)光分子用于神經追蹤和損傷的可視化 2025-01-21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與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綜述:聚集誘導發(fā)光材料實現(xiàn)高分辨生物成像 2025-01-07
- 港中深唐本忠院士/北理工黎朝 AM:基于AIE活性納米復合水凝膠的可穿戴交互式信息-傳感材料 2024-03-23
- 哈工大赫曉東、彭慶宇/合工大胡穎《ACS Nano》:基于天然材料的多重刺激響應可生物降解仿生軟體機器人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