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太陽能電池由于其低成本、質輕和可大面積柔性加工等優(yōu)點得到了工業(yè)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機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由于其設計合成較為簡單和容易純化,在可見光甚至是近紅外區(qū)域有較強吸收,且能級可調,因而近年來受到研究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基于稠環(huán)單元的受體材料更是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優(yōu)化其稠環(huán)單元結構,調整烷基側鏈,以及引入鹵原子等方法,單節(jié)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已經(jīng)突破18%。正如人們所知,烷基側鏈對非富勒烯小分子的可加工性和器件制備十分重要。不同的烷基鏈也會對非富勒烯小分子的分子堆積、膜的形貌和最后器件的光伏性能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最近基于多重稠環(huán)中心的氟取代受體材料體系其能量轉換效率可達到15.7%,通過在該系列分子上引入氯原子取代以及不同烷基鏈修飾,可使最后得到的受體具有更加優(yōu)異的電子傳輸結構形貌(三維互穿網(wǎng)絡結構)以及良好的溶液加工性能。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何鳳副教授課題組成功合成了四種氯取代的不同烷基鏈(一種為直鏈烷基鏈,其他三種為不同大小的支化烷基鏈)小分子受體材料體系(圖1),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烷基鏈的引入對受體最后器件性能的影響非常大,其能量轉換效率介于9% 和17%之間。經(jīng)過優(yōu)化發(fā)現(xiàn),2-丁基辛基側鏈修飾的氯取代受體BTIC-BO-4Cl具有的能量轉換效率最高,當用氯苯作為加工溶劑時,其單節(jié)二元器件最高效率達到了16.43%。通過BTIC-BO-4Cl 的單晶分析(圖2)可以得知BTIC-BO-4Cl分子內N原子上完全相同的兩個2-丁基辛基側鏈處于完全相反的兩個排列方向上,這就意味著烷基鏈的大小特別是烷基鏈的相對長度會對相鄰兩個分子之間的堆積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由此深入探究側鏈的影響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晶體堆積方面,由于多重互鎖的Cl-S以Cl-π相互作用,BTIC-BO-4Cl在垂直方向形成了有四個分子構成的環(huán)狀結構,而且這種環(huán)狀結構會沿著該方向一直延續(xù),由此形成柱狀的三維互穿的分子空間結構。相比于傳統(tǒng)的共軛分子的線性π-π堆積,這種三維互穿構型可在分子間構筑更多的堆積結點(intermolecular joint),利于更加有效的進行分子間的電子跳躍傳輸(electron hopping),優(yōu)化材料的光電轉換性能。
圖1. 氯取代受體的化學結構式以及BTIC-BO-4Cl的晶體結構以及太陽能器件效率。
圖2. BTIC-BO-4Cl的單晶結構圖
研究中以聚合物PBDB-T2F為給體,BTIC-BO-4Cl為受體制備的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的能量轉換效率達到了16.43 %, 其中,開路電壓為0.85 V,短路電流為25.26 mA cm-2,填充因子為76.25%。與此相比,BTIC-C12-4Cl, BTIC-EH-4Cl,和 BTIC-HD-4Cl器件的最高能量轉換效率分別為11.36%,14.28%,和13.9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基于BTIC-BO-4Cl器件的能量損失(0.58 eV)要比具有直鏈取代的BTIC-C12-4Cl (0.65 eV)小, BTIC-BO-4Cl可以在明顯光譜明顯紅已的情況下依然可在在其器件中保持較高的開路電壓,從而實現(xiàn)BTIC-BO-4Cl器件參數(shù)的全面提升,最后獲得最優(yōu)的效率。此外,通過同步輻射光源的掠入射X射線衍射(GIXD)研究發(fā)現(xiàn)(圖3),PBDB-TF:BTIC-EH-4Cl, PBDB-TF:BTIC-BO-4Cl, 和 PBDB-TF:BTIC-HD-4Cl共混膜的π-π距離分別為3.9, 3.8 和3.8 ?, 而在PBDB-TF: BTIC-C12-4Cl共混膜中卻幾乎看不到衍射峰。該結果表明,在這一系列分子中,支化烷基鏈修飾對獲得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是十分關鍵的,優(yōu)化支化烷基鏈的大小可以進一步提高器件的光伏性能。
圖3. PBDB-TF: BTIC-C12-4Cl (a), PBDBTF: BTIC-EH-4Cl (b), PBDB-TF: BTIC-BO-4Cl (c), 和 PBDB-TF: BTIC-HD-4Cl (d)混合膜的GIWAXS 2D散射圖和相應的曲線圖(e和f).
以上成果發(fā)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10.1039/c9ta12558b)上。該工作的第一作者為南方科技大學-澳門大學2016級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莫代澤,共同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研究助理教授陳暉和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后周家東,通訊作者為何鳳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謝增旗教授。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引進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深圳市科創(chuàng)委基礎研究等項目以及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和南方科技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大力支持。
論文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a/c9ta12558b#!divAbstract
- 東華大學陳義旺/胡華偉課題組 Angew:通過側鏈氟功能化控制分子間相互作用實現(xiàn)19%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4-02-13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周二軍課題組 Nano Energy: 分子取向調控方法及對光伏性能的影響 2022-05-30
- 北航霍利軍教授 Sci. China Chem.:提高非富勒烯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的端封策略 2022-04-08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
- 西工大劉劍剛教授團隊 AEM:控制第三組分分布實現(xiàn)高性能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0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蔡平、華南理工大學薛啟帆 AFM:溶液加工的厚度不敏感陰極中間層在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