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的“罪與罰”
2012-09-27 來源:中國科學報
關鍵詞:學術不端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里,哈佛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因學術不端行為遭離職一年的處分。而就在該消息發(fā)布的前幾天,哈佛大學100多名學生因在期末考試中有作弊嫌疑而被調查。
《自然》雜志的一篇報道顯示,科學性雜志論文回收數(shù)目在過去10年中增加了1200%,其中一半是由學術不端導致的,而發(fā)表的實際論文數(shù)量只增加了44%。由此可見,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成了一種學術疾病。
“種種學術不端行為不僅違背了科學精神,同時也挫傷了大眾對于科學權威性的尊重。”在近日于浙江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美科學道德誠信案例研討會上,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責任、人權及法律項目主任馬克·弗蘭科爾表示,科研工作者端正學術行為對科學和社會都是有益的。
罪:引發(fā)誠信危機
“在借鑒、參考、綜合不同學者學術理論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幾乎已成為現(xiàn)在學生寫論文的基本模式!闭憬髮W法律專業(yè)一位本科生表示,大學生普遍對抄襲的范疇很模糊,以致寫論文時無法跳出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
中科院院士、《中國物理快報》副主編王鼎盛給出的數(shù)據顯示,2001~2010年的10年間,《中國物理快報》共發(fā)表論文8425篇,其中被舉報有不端行為的論文共22篇,經查證確有學術不端行為的共計17篇,占發(fā)表論文比例的0.2%。
“這一數(shù)字對不同人群來說具有不同意義!蓖醵κ⒅赋。
對公眾來說,0.2%的比例似乎沒那么嚴重。但對大學校長來說,一個研究所或學校每年可能有上千篇文章,每年有兩篇出問題的話,如何處理相關人員,就會是個很頭痛的問題。
在中科院院士饒子和看來,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學術上本應進入收獲的季節(jié),但卻滋生出學術不端的“毒瘤”,甚至不時傳出知名教授、校長涉嫌抄襲的丑聞。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令大家的心理承受底線越來越低。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基金委發(fā)布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 2020-12-30
- 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wèi):學者有德 行者守端 2017-02-10
- 《科學》微塑料幼魚熱點論文被控學術不端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