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請為“院士”的額外重荷減減負
2008-01-0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wǎng)
關鍵詞:
兩年一次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已揭曉。社會的尊崇目光,輿論的關注焦點,都集中于這群中國科技界領軍人物的身上。
“兩院院士”是祖國和人民的驕傲。作為各自科研領域的權威,他們肩負著黨和人民的歷史重托,承載著國家科技進步的創(chuàng)新重任,敬業(yè)奉獻,無愧于院士這項至高的學術殊榮,無愧于人們送上的鮮花和掌聲。然而,在帶領、培育、凝聚、激勵等科學研究應有的職責之外,我們也應當看到,當下不少人眼中的院士二字,還負荷著不少并不屬于科研領域的重載。
負擔之一,來自少數(shù)地方和部門。近些年來,每逢兩年一度院士增選之際,不難看到個別地方和單位為“院士工程”忙碌的身影。比如,為了把本地區(qū)本單位的科研精英送進“院士”的候選名單,組織申報材料,積極出面進行公關,在媒體搞有償宣傳,甚至以舉辦學術活動為名行拉票之實。據(jù)說,一些大學的預算中都列出一筆不菲的經(jīng)費,?顚S糜诒拘H藛T申評院士的活動。院士屬于個人榮譽,一些地方和單位為何如此熱衷搞“公關”?其中緣由,無非是簡單地把對科技工作的重視變成對院士稱號的重視,認為本地區(qū)、本單位評上的院士越多,說明那里的科技工作搞得越好,自己的“政績”也越顯著。于是,有院士的當然要多多益善,沒有院士的也要爭取“爭”出一兩個來。
負擔之二,來自一些工商企業(yè)。院士當然是國家的瑰寶、社會的精英,但在一些商家近乎崇拜的熱情眼光看來,他們還是做大做強自身影響力和創(chuàng)造商機的法寶。不管院士所治學術與企業(yè)的生產(chǎn)營銷有沒有關聯(lián),如今在一些地方,邀請院士賞光參與的各種活動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學術范疇:請去“走穴”在商業(yè)活動中“露臉”者有之;盛情相邀為產(chǎn)品廣告代言者也有之……這種把院士當作“花瓶”來追捧的浮躁和功利心態(tài),讓一些院士深陷于種種不必要的社會應酬而叫苦不迭。長此以往,對于需要在相對寂寞和平靜的環(huán)境中埋頭治學的科學工作者而言,怎堪其累?
負擔之三,來自科研圈內。根據(jù)有關章程,院士既非職務,也非職稱。不少院士都曾坦然表示,選院士類似于選勞模,這個稱號跟“全國勞模”一樣,只是一種學術榮譽稱號,仿佛一張?zhí)厥獾莫劆。院士各有各的學術專長,絕不是百科全書式的技術權威,一位院士就曾詼諧地打趣:“出了院子,我就不是院士。”然而,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相關的座談請院士出面提高規(guī)格,研究活動并不緊密的學科論文請院士掛名以示權威,各種答辯、鑒定、評審中若有院士參加,則必定會標出頭銜來顯示其“重量級”……如此種種,無不顯示出一些人眼中的“院士”光環(huán),已經(jīng)開始閃現(xiàn)出講究等級和待遇的“官本位”色彩。全國現(xiàn)有約1400名院士,研發(fā)人員總量則有140多萬人。這些多少有些浮躁勢利的心態(tài),又將給一個需要腳踏實地做學問、耐得住多年冷板凳的科研圈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何謂“院士”?其內涵和職責應該很明確:積極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發(fā)展和應用,努力創(chuàng)新,做出成績;提倡科學道德,維護科學精神,發(fā)揚優(yōu)良學風,普及科學知識,起表率作用;積極培養(yǎng)人才,推動科技隊伍建設;參加院士會議,承擔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咨詢、評議任務,并積極推動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除此之外的附屬物,都屬于額外的重荷。該從綜合性的制度建設上為它減減負,讓它回歸學術的本真含義。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曉靖)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