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玻纖/聚醚多元醇混合體系分散行為研究 |
|
|
資料類型: |
GIF圖片格式
|
關鍵詞: |
玻纖 聚醚 多元 混合 體系 分散 行為 研究 |
資料大?。?/td>
| |
所屬學科: |
高分子工程 |
來源: |
來源網(wǎng)絡 |
簡介: |
尹波 權慧 楊鳴波**
(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65)
聚醚多元醇又稱聚氧化烯烴多元醇,它廣泛用于聚氨酯泡沫(PUF)的制造,是生產(chǎn)軟質(zhì)泡沫體、硬質(zhì)泡沫體、半硬質(zhì)泡沫體和聚氨酯粘合劑的主要原料[1]。聚醚多元醇是聚氨酯配方中粘度較高、份量較大的組分,對原料配方的加工性能有很大的影響[2]。增強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在許多場合不僅能夠起到諸如隔熱、吸音、防震等功能性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而成為結構材料[1]。利用玻璃纖維增強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塑料使之達到結構材料的要求,是材料技術領域的一個新趨勢,也是泡沫塑料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但是,通常玻璃纖維在聚氨酯泡沫材料中很難實現(xiàn)單絲分散,容易發(fā)生聚集從而成為增強材料受外力作用發(fā)生破壞時的弱點,所以玻璃纖維在聚氨酯反應體系中的分散成為增強硬質(zhì)聚氨酯泡沫塑料研究中的難題,因而對其分散行為和分散方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義。實際成型過程中,玻纖一般是加入到聚醚多元醇中,玻纖/聚醚多元醇體系的粘度將極大地影響配方的加工性能和玻纖的分散,從而影響其力學性能。本文介紹了對玻纖/聚醚多元醇體系分散行為研究的一些進展。
本文使用行星攪拌器對玻纖質(zhì)量含量3%的玻纖/聚醚多元醇混合體系施加不同時間的攪拌作用,并在不同時間點下測試其粘度,同時取樣觀察玻纖分散形態(tài)。分析圖1中玻纖含量3%(質(zhì)量百分比)的玻纖/聚醚多元醇混合體系粘度與混合時間的關系曲線。在混合攪拌的初期體系粘度迅速增加,這一現(xiàn)象可以這樣解釋:首先玻纖逐步與聚醚多元醇接觸,這時兩者間以分子間作用力的形式結合,作用相對較弱,但體系粘度有一定增加;另一方面,玻纖與聚醚多元醇有一個浸潤的過程。在混合過程中,玻纖表面的羥基和聚醚多元醇的羥基作用而形成氫鍵,因而體系的相互作用加強,粘度很快增大。當體系的粘度達到最大時,玻璃纖維和聚醚多元醇的浸潤作用已經(jīng)基本完成,此時玻璃纖維在混合體系中的分散形態(tài)仍以束狀為主(見圖2 a-b)。圖1中曲線的峰值給出了浸潤作用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在我們研究的
散為單絲,均勻地混入聚醚多元醇中,并與其有效結合,從而降低了聚醚多元醇分子運動的阻力,因而玻纖/聚醚多元醇具有剪切變稀的流變特性。當攪拌時間達60分鐘時,玻璃纖維在混合體系中的分散形態(tài)基本以單絲分布為主(見圖2 c),此后繼續(xù)攪拌對玻璃纖維的分散作用已經(jīng)不明顯(見圖2 d),體系的粘度趨于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方禹聲, 朱呂民.聚氨酯泡沫塑料(第二版).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4.
[2] 姜志國,江海紅,高宇,等.碳黑/聚醚多元醇體系流變研究.中國塑料,2000,14(4):60
致謝
本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276024)資助。 |
|
上傳人: |
|
上傳時間: |
2006-08-25 14:30:43 |
下載次數(shù): |
8098 |
消耗積分: |
4
|
立即下載: |
|
|
友情提示:下載后對該資源進行評論,即可獎勵2分。 |
|
報告錯誤: |
1.下載無效
2. 資料明顯無價值
3. 資料重復存在 |
|
|
|
你還沒有登錄,無法發(fā)表評論,請首先 |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資源由網(wǎng)友推薦,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版權屬于原版權人,如果不慎侵犯到您的權利,敬請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撤除。本站中各網(wǎng)友的評論只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觀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