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機器人,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是一堆金屬塑料零件組成的硬邦邦玩意兒——它們通常是由各種螺母螺栓拼裝成的硬體機器人。
當下,機器人正走出實驗室,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承擔各項任務。對與機器人打交道的人來說,這樣的硬體設計會造成安全風險。比方說,當一個工業(yè)機器人“不小心碰到”人類工人,其后果不是開玩笑的——輕則淤血烏青,重則傷筋動骨。
如何應對硬體機器人的安全風險?
全世界的工程師們,越來越傾向于讓機器人更柔軟、順從的設計方案——外表不再是堅硬的機械,而更接近于“身輕體柔易推倒”的小動物。對于馬達這樣的傳統(tǒng)驅動器,這意味著使用人造“空氣肌肉”或是在傳動系統(tǒng)加入彈簧結構。
德國Festo:空氣肌肉機器人概念圖
又比如凱斯西儲大學的Whegs機器人,它馬達和足輪之間有一個彈簧裝置。撞到人時,彈簧能吸收一部分能量,降低人身傷害。見下圖:
Roomba掃地機器人是另一個例子,它的保險杠由彈簧承載,不會破壞撞到的東西(類似汽車的翼子板)。
Roomba保險杠的彈簧承載裝置
但是一個發(fā)展中的研究領域決定另辟蹊徑,研究人員們通過把機器人技術和生物組織工程結合,開始用活的肌肉組織、細胞制造機器人。通過光、電刺激讓細胞收縮,研究人員能控制機器人肢體的彎曲,使它們作出劃水、爬行等動作。
這樣制造出來的生物機器人體態(tài)柔軟,跟動物很類似。對于在人的身邊工作,這類機器人顯然更安全。而且,相比傳統(tǒng)機器人,它們對環(huán)境的破壞更小。另外,生物機器人主要使用營養(yǎng)來補充能量,不需要大型電池組。這使它們比硬體機器人更輕。
鈦板上的生物機器人
如何開發(fā)生物機器人?
研究人員通過繁殖細胞來制造生物機器人。一般他們會選用雞、老鼠的心肌或者骨骼肌,在對活細胞無毒副作用的支架上進行增殖。如果基板材質是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制造出來的就是生物合成機器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混合體。
但是,如果把細胞組織直接放置到模制骨架上,會造成前者在各個方向的“野蠻生長”。這意味著,用電刺激讓它們動作時,細胞組織的收縮力量會均勻應用于各個方向——根本無法精確控制,而且效率低下。
為了更好控制細胞的力量,研究人員求助于細胞圖案化技術(micropatterning) 。他們用細胞喜歡攀附其上的材質,把微尺度線條印在骨架上。這些線條起到向導作用——細胞組織傾向于沿著它生長。于是,研究人員獲得了符合設計圖案的細胞排列,如何把肌肉收縮力量施加于基板變得可控。因此,所有細胞能夠協作起來,使生物機器人的腿或者鰭能夠像動物那樣動作,而不是一塊受到刺激就胡亂收縮的肉團。
仿生合成生物機器人
除了各種生物合成機器人,研究人員們還通過只使用天然材料,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純”生物機器人——基板的高分子聚合物被皮膚膠原取代,成為機器人的軀體。 當它們受到電刺激,可以爬行或游泳。有研究人員受到醫(yī)學組織工程技術的啟發(fā),開發(fā)出能使用直角手臂(懸臂)向前移動的機器人。
還有學者從自然界獲得靈感,創(chuàng)造出仿生生物合成機器人。比如,一支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開發(fā)出仿生水母機器人“medusoid”,它有環(huán)形排列的觸手。借助細胞圖案化技術,每一只觸手都有打印的蛋白質線條,使細胞按照類似于真實水母肌肉組織的方式排列。細胞收縮時,觸手向內彎曲,推動水母機器人向前游動。
仿生水母機器人“medusoid”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展示了如何“駕馭”生物合成機器人。他們使用轉基因心臟細胞,制作出一個仿生魔鬼魚(蝠鲼)機器人,并能讓它游動。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心肌細胞,能對特定頻率的光線做出反應——機器人一側的細胞按照一個頻率,另外一側是另一個頻率,這樣就能通過光線變化控制游動的左右方向。
至于向前游動,當研究人員把光線投射到機器人前部,那里的細胞會收縮,并把電信號沿魚體傳遞下去。魚體由首至尾的交替收縮運動,推動機器人前進。
仿生魔鬼魚機器人,金色部分是骨架
更強壯的生物機器人
雖然生物合成機器人領域已經有了許多突破性進展,但把這些機器人商業(yè)化并投入使用的時機遠未成熟。目前,這些機器人產品壽命短、力量輸出小,極大限制了處理各項任務的速度和能力。另外,使用鳥類和哺乳動物細胞開發(fā)的機器人對環(huán)境十分敏感。舉例來說,環(huán)境溫度必須保持與生物體溫接近。還有,和動物一樣,細胞需要定期補充營養(yǎng)——喂營養(yǎng)液。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是:把生物機器人包裝起來 (類似皮膚對人的保護),所以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不再那么致命,營養(yǎng)液的補充也可以建立起一個內部系統(tǒng) (就像為人體細胞提供營養(yǎng)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
另外一個方案是: 使用更皮實的細胞作為驅動器。 最近在凱斯西儲大學,學者們通過研究生命力頑強的海蝸牛(Aplysiacalifornica),探索它的可行性。海蝸牛棲息于潮間帶,每天都會經歷巨幅溫差和鹽度差。退潮時,有的海蝸牛會困在淺灘,水分會隨光照蒸發(fā)。下雨時,周圍環(huán)境的鹽濃度又會巨幅下降。為適應復雜多變的棲息地狀況,海蝸牛進化出堅硬的殼來保護自己。
研究人員實現了把海蝸牛肌肉組織作為驅動器,來驅動生物合成機器人。這意味著,我們能用這些更強壯的細胞組織來制造生物機器人。雷鋒網獲悉,目前該機器人已能搬運不大的物體——1.6英寸長1英寸寬。
部分采用海蝸牛組織的生物機器人
挑戰(zhàn)與展望
生物機器人的另一大挑戰(zhàn)是,目前還沒有研發(fā)出任何一種機載控制系統(tǒng) (裝在機器人上)。工程師們只能通過外部電場或者光線控制它們。為了開發(fā)出完全自主的生物合成機器人,我們需要能直接與機器人肌肉組織交流、并提供傳感器輸入的的控制器。看似最直接的方案 (難度可能也最大)是:使用神經元或神經元集群組成的神經中樞,來作為生物控制器。
這是研究人員為什么對海蝸牛那么在意的另一個原因:它被被神經生物學研究當作模型系統(tǒng),已有很多年。它的神經系統(tǒng)與肌肉之間的關系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這為把它的神經元作為生物控制器,打開了大門。將來,研究人員希望能借助生物控制器,告訴機器人怎么移動,并幫助它處理各種任務,比如說尋找有毒物質和跟隨燈光。
合成生物領域正處在嬰兒期,但研究人員們已為它設想了許多應用場景。比如說,可以造出一批使用海蝸牛組織的迷你機器人,然后把一大群釋放到水庫或者海水里,搜尋水管泄露或者有毒物質。由于這些機器人由生物組織制成,如果它們壞掉、或者被海魚吃掉,并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很大影響。
將來,使用人類細胞制造的生物機器人可被應用于醫(yī)療領域。它們可以進行靶向藥物輸送、處理血栓,或成為可控制、可調節(jié)的血管支架。這些迷你機器人裝置能強化衰弱的血管,來預防動脈瘤。由于使用生物介質,而不是高分子聚合物,它們能被重新調整,并隨時間成為患者身體的一部分。另外,生物組織工程學的進展(比如開發(fā)人造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很可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靠肌肉行動的大型生物機器人。
到了那時,在外表上將很難分辨出動物和生物機器人的區(qū)別。更耐人深思的是,到了那一步,造出具有人類生物學特征的“類人”機器人將在技術上成為可能——至于現實中會不會有人這么做,將取決于倫理的進步和立法。但小編捫心自問:男同志里有幾個能抗拒“女仆”的誘惑呢?(喂,老王機器人公司嗎,我想訂一個春日野穹)技術的發(fā)展是不可逆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沒有返回。這里用潘多拉作比方或許很不恰當——因為這項技術進步的結果并不是好、壞所能形容,而是對倫理、道德、生命、人的重新定義,帶來社會方方面面的徹底變革。
- 華南師范大學張振 CEJ:一種具有高潛熱、光熱、導電與焦耳熱多功能的相變柔性膜及其在熱管理上的應用 2025-04-01
- 華科大譚必恩教授/王笑顏副研究員團隊 Adv. Mater.:構筑單元柔性工程策略制備超交聯多孔聚合物實現高體積容量甲烷存儲 2025-03-16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
- 港中大張立教授團隊《Sci. Adv.》:液態(tài)機器人清除復雜表面細菌生物膜 2025-03-15
- 浙大徐彥教授團隊 Sci. Adv.: 繩結技藝啟發(fā)的編織液晶彈性體纖維機器人 2025-02-22
- 西湖大學姜漢卿教授 Sci. Adv.:可降解折紙機器人 202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