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開發(fā)是未來解決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理想途徑之一,利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被認為是一種極具潛力的制氫技術,而開發(fā)高效、廉價的實用性新型光催化劑是實現(xiàn)這一技術的關鍵,成為當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有機共軛微孔聚合物由于具有合成方法多樣、易功能化修飾、高的比表面積、化學結構和電子結構可調等諸多優(yōu)勢,使其成為一類發(fā)展?jié)摿薮蟮男滦凸獯呋瘎┎牧,吸引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陜西師范大學蔣加興教授長期致力于共軛微孔聚合物研究,在氣體吸附,熒光傳感,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在制備共軛微孔聚合物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新材料方面做了突破性的研究工作。比如,以苝為核心結構單元,通過選擇苯環(huán)上溴原子的取代位置和數(shù)量的不同制備出具有不同比表面積的共軛微孔聚合物,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鏈接位點的增加聚合物比表面積逐漸增大,同時光催化產氫性能逐漸增加(Macromol. Chem. Phys. 218 (2017) 1700049)。在此基礎上,選擇具有四取代官能團的功能分子芘和四苯基乙烯,制備出兩種具有四臂結構的共軛微孔聚合物光催化劑材料,應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氫(Sci. China Chem. 60 (2017) 1075–1083)。
最近,陜西師范大學蔣加興教授課題組設計并合成了兩個系列具有D-π-A結構的共軛微孔聚合物。通過調節(jié)苯并噻二唑和芘的比例,調控聚合物的比表面積,孔性能,能級帶隙,以及聚合物中光生電子的傳輸性能,從而進一步調控其光催化制氫性能。從分子結構上來看,芘具有較高的共軛程度,苯并噻二唑具有較強的吸電子性,芘和苯并噻二唑共聚與聚合物中有利于光的吸收,同時,芘和苯并噻二唑均具有較高的共平面性,有利于光生電子在分子內的傳輸。因此,該共聚體系有利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具有D-π-A結構的共軛微孔聚合物的制備及結構
對比兩個系列聚合物可以發(fā)現(xiàn),以苯為聯(lián)接單元的聚合物共軛程度高于以聯(lián)苯為聯(lián)接單元的聚合物,因此,其具有較高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性能。研究發(fā)現(xiàn),兩個系列聚合物的光催化產氫性能隨著苯并噻二唑含量的增加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其中,芘和苯并噻二唑的比例為9:2時具有最高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性能,在紫外可見光照射下,產氫速率達到106 μmol h–1。以光催化產氫最好的聚合物PyBT-2為例,進行了長時間的光穩(wěn)定性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連續(xù)照射30個小時,其光催化產氫性能并沒有明顯減少,表面聚合物光催化劑具有良好的光穩(wěn)定性。同時,在相同條件下制備出另外四個批次的聚合物PyBT-2,對比了其光催化產氫性能。相同條件下測試了其光催化產氫性能,五個批次聚合物的光催化產氫性能在103 ~ 123 μmol h–1 之間,雖略有不同,但差別不大,表面這一系列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
(a)具有D-π-A結構的共軛微孔聚合物的光催化產氫速率;(b)聚合物PyBT-2的光催化循環(huán)穩(wěn)定性測試;(c)不同批次制備的聚合物PyBT-2的光催化產氫性能.
最后,以聚合物PyBT-2為例,在紫外可見光照射下測試了其產氧性能,光照八個小時后,計算其產氧速率為57.9 μmol h–1。對比其產氫速率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非常接近與2:1,表明這一系列聚合物具有光催化全分解水的潛能,下一步工作將圍繞這一性能重點展開。相關工作發(fā)表在國際著名雜志Appl. Catal. B: Environ.上。論文第一作者為許云峰博士,現(xiàn)在西京學院理學院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重點實驗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通訊作者為陜西省“百人計劃”入選者,陜西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蔣加興教授。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574077和21304055),中央高校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2016CBZ001)以及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開放基金(sklpme2016-4-22)資助。
論文出處:Rational Design of Donor-π-Acceptor 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s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Appl. Catal. B: Environ. 228 (2018) 1–9.
論文作者:Yunfeng Xu, Na Mao, Chong Zhang, Xue Wang, Jinghui Zeng, Yu Chen, Feng Wang, and Jia-Xing Jiang.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18300985
- 深圳大學王元豐 Angew:潤濕纖維界面的多尺度層級設計構建自懸浮有機光催化平臺 2024-09-20
- 北京化工大學向中華教授課題組在光催化海水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2019-11-02
- 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和花建麗教授團隊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2018-10-18
- 武漢大學蔡韜課題組 Macromolecules:吩噻嗪基中空共軛微孔聚合物催化近紅外光誘導ATRP用于光協(xié)同酶催化循環(huán) 2024-10-11
- 武漢大學蔡韜課題組 AFM:利用絨毛狀中空共軛微孔聚合物和天然酶實現(xiàn)近紅外光誘導光生物催化循環(huán) 2024-02-29
- 南京理工大學楊勇團隊 Adv. Funct. Mater. 綜述: 無定形態(tài)多孔有機聚合物光催化有機轉化 2023-08-17